皇帝掰着手指道,“朕还听说,这毕自肃的父亲毕木素以重自律、严家教而闻名于山东,他曾在家里修建了一个‘投豆亭’,亭内放置两盂,内各盛黄豆和黑豆。”
“毕氏子弟每当其行一善事,在盂中投一黄豆,做一恶事在盂中投一黑豆,且毕木又在案头设‘责善薄’,至每月朔望必率诸子瞻仰礼拜,并作庭训词为薄序,如此则能使得家中子弟日省已身,闻过则喜。”
“故而毕木虽从不入考场,但其膝下八子均刻苦攻读,发愤成才,如今那八子之中,已有七子功名在身,第四子毕自严与第八子毕自肃皆为进士,可谓家风清正,耕读传家,莫过于此。”
“这毕自严呐,你们也知道,他一向善于理财,自毛文龙‘镇江大捷’,于辽南开辟了‘东江镇’之后,这水师策应和为东江转运粮饷的重任就落到了登莱和天津这两个地方上。”
“天启元年辽沈陷落之时,因熊廷弼‘三方布置策’,朕决定设置天津巡抚,挂户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衔,驻天津专门负责整顿海防、出督辽饷。”
“本来朕是派李长庚去的,后来李长庚跟朕因为‘金花银’闹了矛盾,朕就改任了毕自严去天津,去年他从天津迁调去了南京任右都御史,今年年初朕又升他作了南京户部尚书。”
“俗话说得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有毕自严珠玉在前,想来他这个八弟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的。”
朱由校语气不咸不淡的好像在聊家常,但这番话听在众人耳中却是别有一番滋味。
毛文龙所创立的“东江镇”位于辽东半岛东南海域中。
其以皮岛、铁山及宽叆山区为根据地,一面招抚因战火而流离失所的辽东百姓,一面遣将四出,不断深入后金腹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逐渐在辽南形成敌后战场。
皮岛是鸭绿江口以东的一个岛屿,地理位置居于辽东半岛、朝鲜半岛、胶东半岛之间,四面皆水,环岛皆山,地势陆峻,唯西边一隅可通舟楫,是易守难攻的天然军事要塞。
以现代国土划分而论,皮岛在四百年后的行政区划上归朝鲜平安北道铁山郡管辖,但是在天启年间,皮岛作为东江镇的战略中心,是皇帝眼中辽南沿海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这一层地缘战略的影响在,毛文龙与东江军在皇帝心中的份量,是绝不亚于袁崇焕与关宁军的。
而说起毛文龙,这又得牵扯出天启初年辽东战场上的另一段缘故了。
在毛文龙的早年发迹经历中,有两个人物至关重要。
一个是王化贞,他为毛文龙提供了独当一面、便宜行事的机会,使得毛文龙的碌碌半生迎来了转机。
另一个则是他的舅舅沈光祚,他屡屡利用他在官场中的人际关系为毛文龙寻找门路,毛文龙能到王化贞手下供职,全是仰赖于沈光祚的举荐。
沈光祚是毫无疑问的东林党,他是万历二十三年的进士,与刘一燝、袁应泰、孙慎行等东林党人是同年,倘或他活过天启四年,他肯定也是要进《东林点将录》的。
只是天启三年的时候,沈光祚便去世了,当时皇帝还追赠了他一个工部右侍郎,赐祭一坛,照三品半葬,并让他的儿子沈循入国子监读书,保住了他的身后哀荣。
毛文龙跟沈光祚的舅甥之情始于他九岁之后,因他的父亲毛伟去世了,毛文龙便只能随着他的母亲沈氏在他舅舅沈光祚家中寡居。
毛文龙在三十岁之前,一直读书想考科举,但他却不如毕自严兄弟自律,他读到三十岁,却不幸连“童子试”都没考过。
好在毛文龙的伯父毛得春为实授海州卫百户世袭,其伯母怜毛文龙一事无成,令访伯父于辽,谋求出路,于是毛文龙便被过继给他伯父为嗣,去辽东承袭世职。
万历三十三年,沈光祚被调入兵部任武选司员外郎,顺手便把毛文龙推荐给了李成梁,补了一个内丁千总。
同年九月,又正赶上兵巡道考武举,沈光祚就又趁势给毛文龙弄了一个武举人的功名,毛文龙在有了这个武举人的身份后,不到三年就升任了叆阳守备。
万历三十八年后,因沈光祚从兵部迁升山西右参政兼佥事,毛文龙就在守备一任上再也没升迁过,直到努尔哈赤起兵,辽东军情告急,沈光祚又动用他在东林党中的人脉关系,亲自给王化贞写了一封信。
王化贞看在沈光祚的面子上,就把毛文龙收入了麾下,恰好那时王化贞跟熊廷弼经抚不和,两人总是唱对台戏,王化贞便对手下招揽的这批武将都特别关照,使得毛文龙觉得王化贞简直是他难得的知音。
因着毛文龙之前久为辽将,熟悉地形,于是天启元年,毛文龙讨差建功,请求出战的时候,王化贞不但允准了他,还亲自为他挑选了一百九十七名士兵,并给空札百张,授以便宜行事的权力,命其出海进战,规取镇江。
因此追根溯源,如果没有沈光祚这个大明好舅舅,毛文龙是不会有机会结识王化贞的,也正因为有沈光祚的这一层关系在,毛文龙从此就跟东林党人挂上钩了。
好在毛文龙刚一出海,便以两百人夺取镇江,擒获努尔哈赤的姻亲佟养真,此仗便为“镇江大捷”。
然而毛文龙这一“大捷”,再加上后头广宁一丢,齐楚浙党跟东林党便为了这场仗吵个没完。
当然,“镇江大捷”的争议核心并非是毛文龙,而是依旧在熊廷弼与王化贞身上。
其实以战略而论,王化贞与熊廷弼并没有什么重大分歧,努尔哈赤攻陷辽、沈之后,先是屯兵河东以防范广宁驻军,又分兵攻略辽东诸城。
辽南大大小小的城堡村寨官民俱剃发投降,只有东山矿徒与金州、复州诸卫军民誓死不降,这些义民既忠于朝廷,那么朝廷派兵支援,自是道义所在。
当时后金气焰嚣张,因辽东局势是敌强我弱,熊廷弼便提出“三方布置策”,建议在广宁用骑兵、步兵与金兵对垒于河上,牵制住其主力。
尔后再用登莱出发的水师和留驻朝鲜的援军直奔敌人的后方,并策动辽民起义,动摇辽南汉人之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