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孟子》:朱元璋半部《孟子》治天下(1 / 2)古书奇谭首页

听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但你听说过半部孟子治天下吗?还真有其事。

被压迫的农民忍无可忍,起来反抗腐朽的君主统治,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在封建统治阶级那里是零容忍的,是必须镇压和扑灭的。但孟子却有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农民完全可以推翻君主暴政。这是公开鼓吹“革命无罪,造反有理”,把农民起义合理化合法化了。更令人称奇的是,这样的言论,居然被一位推翻了旧皇帝,自己坐上了新皇帝有的农民起义领袖看不顺眼,觉得太“革命”,打算将其从儒家经典中剔除,遭到反对后就删掉了这部书的一半。孟子是怎样的一部经典?那位皇帝又是谁?

先看看孟子是怎么鼓吹“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这是仁政得以贯彻的根本保证或曰制约机制。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怎样才算是仁呢?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第一、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第三、尊人权。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第四、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认为这样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孟子的这些主张在不同的时代,被不同的统治者不同程度地实践过,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曹操的唯才是举令,汉武帝的推恩令,唐太宗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理论指导下开创贞观之治等。

总而言之,孟子归根到底,是更好地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是自成系统的,从“仁”到“仁政”,是对孔子“仁”的学说的进一步完善。他主张建立仁政的统治秩序,乱自下作,做盗跖,固然不行乱自上作,做暴君,也不可以。很多开明的皇帝是很理解孟子的,但也不排除个别理论修养低的皇帝对孟子的片言只语感到不爽,要除之而后快。

这位皇帝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明朝那些事儿近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这个王朝确实很奇葩。下面我们就来八朱元璋与孟子的那些事儿。

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坐在便殿读孟子。

和所有皇帝一样,朱元璋也提倡孔孟之道,但是说实话,由于军政繁杂,对于论语、孟子这些经典,他并没有系统研读。如今天下已定,他也有兴致来阅读一下原典。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读着读着,朱元璋眉头越皱越紧。终于,把书一摔,大声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焉?”那意思是说,这老头要是在今天,还能让他活吗?

原来朱元璋读到了几句让他心惊肉跳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就是说,与老百姓和国家相比,国君最不重要,排第三,他还一直以为自己是老子天下第一呢,卧槽,居然是小三!太失落了!“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就是说,国君对大臣礼貌,大臣也对国君尊敬。若国君视大臣如粪土,则大臣也视国君如无物。这是主张君主要行“王道”,推行“仁政”,而不要行“霸道”,即用暴力统治人民,推行“暴政”。这其实是孟子对孔子“君君臣臣”观点的进一步发扬和阐明。君主行王道是君主的义务,是应该做的。做不到的就应该被推翻。这不是应该正中农民起义出身的朱元璋的下怀吗?这不是说他的起义是合理的吗?

但这居然让朱元璋如坐针毡冷汗直流寝食难安大发雷霆,他立刻召见文臣,宣布即日起“罢免孟子配享孔庙”,将孟子的牌位撤出孔庙,取消他在孔庙里和孔子一起吃冷猪肉的资格。理由是孟子的不少言论“非臣子所宜言”。就是说,他要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再来一次“罢孟”,对儒家思想精加工,进行一番符合自己心意的“改造”。孔孟之道是中华立邦之本,此令一下,举朝眼镜掉了一地。这就跟基督教国家里要把耶稣驱逐出教堂一样惊世骇俗。大臣们纷纷上奏反对,他们认为皇帝一定是昏了头,他跟孟子应该是知己才对呀。然而朱元璋则宣布朕意已决,谁也不许再说,“有谏者以不敬论,且命金吾射之”。谁来提反对意见,我就让宫殿侍卫拿弓箭将其射成刺猬。

大家立马静下来了,谁都知道刺猬不好当。可孔孟在中国被崇拜千年,毕竟会有几根铁杆粉丝屹立不倒。所谓“时穷节乃现”,刑部尚书钱唐就坚持要进宫为孟子求情,临行带着一口棺材死谏标配。

朱元璋一听钱唐为这事而来,果然就命令金吾侍卫将他在殿前万箭穿身。一声令下,钱唐肩臂之上各中两箭,鲜血直流,不过仍一边大喊“臣为亚圣死,死有余荣”,一边冒着箭雨楞往里闯。真应了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那句话,朱元璋被震撼和感动了:纯爷们儿!叫他进来说话。钱唐身中数箭,跪在皇帝面前,痛陈孟子之不可废,说孟子已被天下尊奉千年,一旦废绝,不但中国震动,四夷也会惊愕,会怀疑中国还是那个尊奉圣人之道的天朝上国吗?

朱元璋想想也是这么回事。钱唐舍命闯关,也让他见识了孟子在读书人心目中的分量。于是命人把钱唐送到太医院好好治疗,不久又恢复了孟子配享孔庙的资格。

待遇是给他恢复了,可朱元璋还是觉得这本书有毒,不能听任孟子里的大量毒素流传下去。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朱元璋眼珠都转酸了,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那就是罢孟不成,咱来个“删孟”动不了孟子这个人,可以动孟子这本书!给孟子消毒,做个手术,把那些不顺眼的“反动文字”都删了不就k了?说干就干,他指示手下大臣,嘁吃咔嚓一顿砍,共砍掉孟子原文85条,只剩下100多条,编了一本孟子节文。完了又专门规定,科举考试不得以被删的条文命题!于是,删节版的孟子诞生了。这样朱元璋才睡了几晚好觉。这就是朱皇帝版的半部孟子治天下。不过,可能天下考生要欢呼雀跃,减负了!少背半本孟子!

那么,删节的85条里都有些什么内容,让朱元璋这样深恶痛绝呢?

第一类当然是那些“民贵君轻”的主张,大臣可以不尊重皇帝的字句。这种删节虽有些可笑,但从专制帝王的心理出发,倒也可以理解。

可也有一些删节,就不太好理解了。比如“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这一揭示统治规律的名言,朱元璋也无法容忍,连同“五亩之宅”之类的话一起删掉了。这是我们现在高中课本里还在学的内容见孟子滕文公上。

另外,许多主张皇帝必须施行“仁政”的条文,居然也被删去了。比如这句话:“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还有一类更奇怪的,就是孟子批评商纣王的话,也都被删除了。比如: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总体意思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还有与民同乐的内容: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曷丧,予及女汝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这些已经让大臣们瞠目结舌了,但事情还远不止于此。

在删孟前,这位凤阳朱皇帝还做过一些臣下感到匪夷所思的事儿。最典型的就是“颂元”。

在推翻元朝驱除鞑虏之际,中原汉人皆欢欣鼓舞,扬眉吐气,强烈要求朱元璋彻底清算元朝统治者的旧账。可朱元璋却并没有这样做,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让人一头雾水一脸懵逼。元顺帝仓皇北逃后,明军俘获了皇子买的里八剌。大臣们要求在南京举行“献俘”典礼,以庆祝胜利。朱元璋却拒不同意,理由是这是对前皇子的侮辱。他说:“虽古有献俘之礼,不忍加之。”大臣们相视而嘻,不忍?在进军大都之时,他又要求军队不得危害元朝皇亲贵族:“元之宗戚,咸俾保全。”对俘获的元朝贵族也一概予以尊礼,封很高的爵位,让汉族人继续对他们行礼如仪。甚至在推翻元朝之后,大臣们纷纷献上“捷奏”之章,批判元代皇帝无道,颂扬洪武皇的雄武,也让朱元璋很不满意,因为奏章里面有贬低元朝君主的词汇。朱元璋对宰相说:“元主中国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奈何为此浮薄之言?亟改之。”一幕幕,一出出,都让手下大臣感到百思不解,真是帝王心,海底针。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对中原汉人来说,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是拨开云雾,重见青天,大多数汉人都不承认蒙古人统治的正统地位。但朱元璋却承认蒙古人的统治是“正统”,还从各个角度,竭尽全力玩命为元朝的正统性辩护。在即位告天文中,他这样说:“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也就是说,元朝的统治是受命于天,光明正大,理所当然。值得注意的是,他不但将元灭南宋后的几十年视为正统,且将元、宋并存的十几年亦视为元的正统。

不止于从天理的角度承认元朝的合法性,朱元璋还从个人感情角度,表达对元朝统治的感恩戴德之情:“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这似乎就更不好理解了。在大元帝国的统治下,他父亲朱五四到处迁徙,终于落得饥饿而死,朱元璋也没过一天好日子。按理,他应该对大元怀有刻骨仇恨才对,怎么居然歌功颂德感激涕零起来?

其实,批判孟子和歌颂蒙古人是一脉相承的,这两件事贯穿着同一个意图:让大明政权千秋万代永世不倒。

朱元璋初登皇位,内心有点没底:中国人向来重视门第,讲究出身,自古以来,岂有乞丐而为天子?他认为许多人虽然畏服于他的刀剑,对于他这个人却相当瞧不起。这人是个相当敏感的人,因为当过和尚,连秃、亮之类的词都觉得刺耳,不准说,成了他的讳。

所以,朱元璋要大力提倡“天命论”,就是“天命无常,有德者居之”,说白了,就是成王败寇。只要一个人打得了天下,那就证明他拥有天命,别管什么出身、什么手段。天下那么多富贵人、读书人、有根脚人,谁也没当上皇帝,偏偏他一个当过和尚的乞丐当上了,这不正说明他有“天命”之助吗?可是这样一来,朱元璋就不得不承认蒙古人统治的合乎天命。因为他们曾经拥有过天下。真是一个谎言要用千万谎言来圆。

他在谕齐鲁河洛燕蓟秦晋民人檄中说:“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