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洋去世前,曾留下口谕要求母亲娄昭君担任儿子的辅政大臣,娄昭君是自丈夫神武帝高欢崩逝后,就开始从幕后走到幕前,替儿子们守护大后方。
及至大儿子高澄去世后,她就更加发挥出自己的智慧协助二儿子高洋稳定政局,收拢丈夫高欢原有的旧部,帮助次子把军政大权握在手中。
她也因为这样一直以来都参政议政,在高洋御驾亲征时,还担担任监国大臣的职务,娄昭君参政并不是坐在廉子后面,而是切切实实参与朝会,站在大臣队列中进行议政论政。
娄昭君的举动也开创了历史上女性参政议政的先河,直到她的儿子高湛当皇帝时,因为认同女性参政的权利,曾任用过一名叫陆贞的女子成为女官,不是皇帝后宫的那种女官,而是作臣子参与早朝论政、管治的官员,陆贞当时的官位也相当于宰辅的官职。读者们有空可看剧集《陆贞传奇》。
只是这套剧中高湛的人设与历史差异较大,并且被描写成不是娄昭君的亲生儿子,与历史事实出入颇多。
现在,因为孙子高殷年只是一名少年的缘故,娄昭君在他登基之后,就一直担任辅政大臣的职务,协助管治朝廷政务。
少年皇帝高殷的祖父高欢、父亲高洋都是完全鲜卑化的汉人,因此常常轻视汉人,侮谩儒家经学。高殷却与他们的举止大相径庭,是一个受儒家教化很深的少年皇帝。
他还是孩童时,便由国子博士李宝鼎和邢峙辅导学习儒经。高殷天资聪慧,不过几年便对各种经义十分熟稔。
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的冬天,高洋在宫廷举行了一次儒经辩论会。当时只有12岁的高殷在众多名宿大儒中间,一会儿口若悬河阐发微言大义,一会儿四出诘难,辩驳群儒,令在座的人都十分惊叹。
天保九年(公元558年),高洋外出晋阳巡察,由太子高殷监国。高殷不失时机,亲自主持了一次《孝经》讨论会。
高殷本性十分敦厚、善良,对又是帝师又是姑父的首辅大臣杨愔十分信任、倚重。杨愔等辅政大臣因为太皇太后娄昭君在高洋去世前,曾力劝高洋改立继位人选。
故而对娄昭君怀有猜忌,在议政论政时,很多大事都不想她知道,认为她是站在高演等鲜卑勋贵的一方,代表着他们的利益。
常山王高演和长广王高湛对杨愔他们的施政颇多微言。尤其是高演对杨愔心怀不满。他来到太和殿与母亲太皇太后娄昭君商量应对方法。
高演说:“母后,现在朝政大事都是杨愔一个独大,陛下对他又是言听计从的,这样下去,恐怕不妙啊,儿子该怎样做才好?”
“演儿呐,杨愔的施政目前来看还是有利国家的,他是你二哥生前托付的首辅大臣,不能因一时得失就怀疑他的。这事恐怕是有人在从中推波助澜吧?”
“主要是军队方面的一些旧部不满一下子裁军了许多士兵,他们在儿子面前诉苦了。”
“儿子呐,你不能耳朵根软,听他们诉苦几句就为他们说话,这军队里面的猫腻太大了,杨愔这样做让国家大大得益,可是变相就损害了这帮人的利益,所以反应才会这样激烈,你要知道,他们利用这些被裁士兵的名义吃了多少空饷?”
“母后,这个儿子心里明白,但我们不能不利用他们反对杨愔的事来做势啊,否则,如何能将杨愔拉下台来?”
“演儿,母后有言在先,你们不能强行办事,做伤害殷儿性命的事,杨愔是个难得的治国人才,不到万不得已,不可拉他下来。”
“然则,母后让儿子今后怎么办?”
“让杨愔去对付那帮人吧,是时候要压制他们的气焰了,国家要长治久安,就必须要整顿吏治,肃清贪官污吏,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杨愔忠心于陛下,才会替他分忧的。你要换个角度来看待他。”
“可是,如果等到陛下长大了,羽翼丰满了,那时候天下就由他掌控了。”
“演儿,你要明白,皇帝这个位置是你来坐还是殷儿来坐,都是我高家的子孙,都一样的,如果殷儿是个称职的皇帝,他来做又有何不可?你身为叔叔替他分忧也是份内之事。
就算是你自己来做,还不是要其他兄弟来齐心合力支持你,难道你还能一人独力支撑整个天下不成?”
“母后,儿子明白您的意思,可陛下太过听从那些汉人官员的说话,事事都倾向他们,长此以往,儿子只怕我们鲜卑族人不会放过他们,到时候就会天下大乱了。”
“所以,演儿你要学会安抚他们,治国单靠我们鲜卑族人也是不行啊,一定要做到平衡两边的利益,将两族人的矛盾化解,而不应该激化,这是一个极难的课题,现在就是考验杨宰辅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