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引制度是官府通过控制食盐的流通来把徭役摊派给商人的制度,比如:让商人运送军粮获得盐引,开垦荒地获得盐引等等,本来非常便宜的食盐,一旦跟盐引结合,立刻就成了苛捐杂税,正常情况下,食盐的价值应该是粮食的二十分之一,但是有明一朝财政收入的10%都是靠盐税,到了崇祯年间更是占到了财政收入的一半,可见这种制度已经积弊到了何种地步,是官府无能的表现。
因为能够直接控制老百姓的老命,任何一支军队想要偷偷征税,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控制盐引,夜王的统治最神奇的一点就是“自断经脉”,居然一上台就废除盐引,所有的云南盐井都可以自由开采,自由运输,自由买卖。以武氏为首的八大盐帮的私人武装被摧毁,清除了这个最大的贸易壁垒,直接就把所有云南百姓的田税以外的税负降到了5%(理论上)。
本来任闲桂对进入制盐行业还没多大兴趣,最多就是派了几个学生去禄丰搞一个小型矿井,准备制造仅供自己使用的精盐,没想到云南的盐商这么刚,那就不客气了,直接下令驱逐所有加入叛军的盐商家主,让他们在一个月之内变卖家产,三年之内不得回云南。因为没有对驻防军造成什么伤害,对叛军的惩罚倒也没有上升到肉体惩罚,这些叛军头目听到命令到松了口气,夜王真是天大的格局,居然对造反的人连抄家都没兴趣,厉害啊!
驱逐大盐商之后,制盐的大业看来也需要上心了,要不然到时候云南百姓吃不上盐就糟糕了。别人还在看热闹,任府已经悄悄的接盘了八大盐商的产业,并且准备对制造工艺进行大规模升级。晒盐的方法可能是这个时代最便宜的,不过需要大量的空间,充足的阳光和充足的风力,这些都会增加水分蒸发的速度,在云南这种地方是没条件的,这里基本上都是煮盐,需要耗费大量的木材。
重整工艺从两个方面下手:1,质量;2,成本。质量这个好办,两层膜就能解决的问题,这第一张膜是微米级的,把泥沙等杂质过滤,超过所有现存的土办法。第二层膜是纳滤膜,能够把二价离子(镁离子和钙离子等),仅留下钠离子。这样的盐口感可以冠绝天下100年了。
成本的问题,使用第三张膜:反渗透膜。可以分离氯化钠和水,用比较低的成本得到粘稠的卤水。成本低到什么程度呢?某些先进的海水淡化项目可以用这样的技术获得淡水,销售价格跟自来水差不多,形象的来说也就是降低了99%的脱水能耗。还剩下一点点水分,只需要用太阳能来进行真空蒸发,通过设计专用的蒸发结构,让水的沸点大大降低,用菲涅尔透镜这么照射一下,迅速获得干燥的精盐。
预计只需要一年时间就可以全面替代旧生产线,获得顶级精盐。到时候把产品分成两类,高级的使用三张膜火力全开,当奢侈品,低级的使用两张膜,并且加快生产的速度,提供平民。高级精盐会卖十倍的价格,平民精盐可以比市价稍微贵一点,想必依然畅销。
因终年云蒸霞蔚,“水欲去而石留,山欲离而云起”,古代文士给黑井起了个文雅的称呼——烟溪。将来这个任府的盐场就叫烟溪盐场,烟溪,盐析,还谐音呢。高端的精盐品牌名:玉露。平价的品牌:清风。清风玉露一相逢,赚老鼻子钱了。
夜王的云南把纳税变成了保险费,为了鼓励百姓缴纳一成的收获成为标准市民,可以送10斤玉露给这些良民。如果良民的一成收获是10石,10斤玉露精盐的价值可能是2石,这20%的返利想必会给良民一个大大的惊喜。这些精盐如果把良民的嘴给养刁了,以后一直买玉露,那惊喜的可能就是任府了。
烟溪精盐有可能占领二京十三省50%的市场,是千万两银子级别的生意,不受气候影响。
这是任府第二个千万银子级别的生意,第一个是黄金水稻。
想想这生意的规模,就不用担心投入研发三张膜不划算了。为了获得这50%的市场,任闲桂甚至还专门请七号AI设计了特殊的包装。首先是塑料袋,塑料是可以把纤维素当成原料的。第一步:收购秸秆,获得优质而丰富的纤维素。第二步:通过研磨、加热和水解获得糖类。第三步:提取出来的糖类或淀粉在发酵罐中通过微生物发酵,转化为乳酸或乙醇等中间产品。这些中间产品可以用来合成聚合物。第四步:通过化学反应将发酵得到的中间产品(如乳酸)聚合,生成聚乳酸(PLA)或其他形式的生物聚合物。这一过程通常需要催化剂和控制反应条件。第五步:将生成的生物塑料聚合物通过熔融、挤出、注塑、吹塑等工艺加工成最终的塑料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