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我回来了。”
李夫子回到泗川书院后,第一时间来到了院长的书房,呼喊没有回应,李夫子也没有急切,静静的等着。
书房中。
泗川书院院长,这位拥有【结丹期圆满】的高手,正挥毫泼墨,在绢布上龙飞凤舞的书写着。
但满满的绢布上,只有一个字——“静”,这是由“青”和“争”构成的文字。
可每当写完“青”字旁后,写到“争”时,都会渐渐变成了一个“杀”字。
“青杀”二字,在行草下,看起来倒像是“青争”静字。但这不过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静不下心来!
自从李明死在院长眼前后,哪怕他表现的再平静,心中那股杀意,还是很难压下。
终究是意难平!
“进来吧。”
“是。”
李夫子轻轻推开了书房的大门,咯吱声中,迈步进入院长书房中。
不知是不是错觉,
李夫子忽然发现,以往那位严厉、不怒自威的院长眼中,多了一股悲伤、剩下的尽是杀意!
当李夫子余光扫到绢布上的“静”字时,确定了这个想法。
这哪里是“静”字,这是“杀”意啊!
‘就算是院长,对李明之死也无法释怀啊!’
李夫子心中叹了口气,李明是他最得意的学生,也是泗川书院近些年来最优秀的学生。
虽然没有明言,但院长一直想要将李明培养成接班人,接替他成为下一届泗川书院院长。
但现在,随着李明之死,一切都化为了梦幻泡影!
“院长,郡太守不愿意趁胜追击,撤兵回来后固守相县。不管我如何劝说,他都不为所动。”
“相县中有着众多世家大族的核心所在,只要保护他们的安危,泗川郡哪怕被叛军横扫,朝中都有人为他开脱,赵明会这么做,并不意外。”
院长说话之间,又写了一个“静”字,但每当写到“争”字旁时,都不由得化为“杀”。
心不静,掩耳盗铃又有何用?他索性放下毛笔,正视这件事情。
“院长,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李夫子问道,顺势给出了自己的想法:
“芒砀山一战,叛军虽然击退了砀郡郡兵,但肯定也是死伤惨重。
泗川郡郡兵不愿意出手,我们泗川书院的近千学生可以亲自出手,为李明报仇雪恨。”
…
“你这个想法很危险!”
院长严肃的注视着李夫子:
“我们书院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是江湖游侠快意恩仇的地方。
“李明的仇怨,不应该牵涉到其余弟子,那是我们这些做师长该面对的问题。”
…
“可是院长,因为李明之死,书院上下的弟子根本无心学习。
“这是十多年朝夕相处的同窗之谊,如今眼睁睁死在他们面前,意难平!”
李夫子叹息一声,书院是封闭式,朝夕相处,这种环境下会养成很深厚的手足之情。
哪怕平日里与李明有些口舌之争的弟子,如今也有些同仇敌忾。
死者为大,并且——
明明泗川书院已经出手制止,叛军主将刘辩还赶尽杀绝,在他们面前杀掉李明。
这摆明了是对他们泗川书院的挑衅!
…
院长想要指责李夫子,因为私利而罔顾书院大义,不能为了小家而舍大家。
可他又何尝不是意难平?!
指责李夫子,不就是一种言行不一吗?
院长没有就这个话题多说,转而说道:
“接下来你多安抚弟子,令他们戒躁戒躁,不能沉浸在杀意之中。”
…
“难道眼睁睁看着叛军逍遥法外吗?!”李夫子叹息一声问道。
“这些叛军攻城掠寨,根本无迹可寻,我们就算紧追不放又有何用?永远落后一步!必须找到他们的目的,提前设伏!”院长肃杀道。
这令李夫子眼前一亮,问道:“院长的意思是?”
…
“这支叛军,自大泽乡开始叛乱后,攻略蕲县、铚县,而后奔逃芒砀山,还分兵南下淮河,根本无迹可寻,茫无目的。
“他们的行军意图难以分析,但他们的目标之一,却可以猜测一二。”
院长给出了自己的分析:
“叛军攻略蕲县时,与墨家有过交涉,根据得到的情报,他们在这里得到了一个宝箱,里面具体是何物,暂时不知。
“不过,在叛军主将刘辩杀害李明时,那个【断刃】散发出来的强大气息,以及李明伤口难以抹去的【气运之力】,再加上蕲县这个地方……
“那很可能是【轩辕剑】的断刃!”
…
“轩辕剑?!”
李夫子有些意外,但却觉得在情理之中:
“是了,蕲县这个地方,是昌平君从陈郡败退途径之地,也是项燕战死之地,出现宝箱,又有【气运之力】,那显然就是【轩辕剑】!”
儒家一派,天下众多书院以“稷下学宫”为圣地,互相之间关系密切,自然知道很多隐秘。
更何况【轩辕剑】之事,昌平君死后传遍天下,世人皆知“得轩辕剑者得天下”,这是可以斩断国运的神兵利器,觊觎者众多!
不过一直没有【轩辕剑】的消息,久而久之有些淡忘了!
…
“【轩辕剑】据传是昌平君在咸阳一次奇遇所得,与之同行的还有当时的质子燕丹。
“燕丹与墨家关系密切,荆轲刺秦,就是燕丹与墨家的一次联手。
“墨家会在蕲县发现宝箱,必是意外得到了【轩辕剑】下落的消息,这才出现在蕲县挖掘。”
泗川书院院长是结丹期圆满的高手,而儒家修炼靠的就是博览群书、修炼浩然正气,自然是聪明无比,举一反三的展开联想。
“虽然不知道【轩辕剑】为何断裂成【断刃】了?但叛军在蕲县得到【轩辕剑断刃】后,分兵南下,墨家与之同行。
“那么十有七八是搜寻【轩辕剑】其余断刃的下落。
“随着【轩辕剑断刃】越来越多被挖掘出来,消息肯定也会越来越多。
“我们只需要等着,当消息汇聚起来后,总能从中找到一个关键,一个叛军必将前往的关键之地。
“那么,我们就可以在此设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