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知秋虽然也才十三岁,可是从小父亲亲自教导她读书写字,更是告诉她自己一路游历的所见所闻,平时待人接物都带着她,使得她见多识广,心性坚韧。她知道坐吃山空是万万不行的,自己家拿得出手的也只有书法了。于是她先让德叔找了份抄书的活,一开始抄书的价格很低她也不嫌弃,她三岁开始握笔,从坐姿,提笔,磨墨,一一样认真的学,一笔一画可是由他父亲手把手交出来的,她继承了父亲的天赋同时也勤学苦练,七岁时就写的有模有样了。在她十岁那年有一次父亲带她去拜见一位书法大家,父亲说自己女儿书法如何有乃父之风,那个洋洋得意的表情让这位书法大家很不服气,父亲也不争辩让随行的书童取了笔墨纸砚让她当场书写一篇,待到这位大家亲眼目睹一个十岁的女娃行云流水的书法,不得不羡慕伍位已经后继有人了!不过她自知她的字只是形似而非神似,年纪小运笔力度太弱,气韵不够,只能慢慢地加强。
时至今日她年岁渐长,经过每天坚持不懈的练习,她抄的书字体大气舒展又清晰有力,有伍体之独特韵味,慢慢地得到书肆画斋老板和读书人的喜爱,抄书所得水涨船高,后来可贴补大部分的家用。随着她日不倦怠的抄写加上时时翻阅父亲留下的几本书法心得和字帖,待到她十五岁之后书法有了大成就不再抄书了。
她扮成男装让德叔去临海几个大的书肆宝阁拜访,德叔就说是交好的朋友托他寄卖字帖,这些地方对于这种事见怪不怪了,一般文人都是要面子的,需要补贴家中甚至以此为生也是正常,他们放不下身段让朋友代为出售也是正常。一开始的时候这些字并没有引起别人的注意,只因为写字之人没有名气,这几幅字被放在角落里无人问津。直到有一日一位颇有才名的秀才无意之中在珍宝阁翻到了这幅字帖,仔细观看一番后发现竟然是名声在外的伍体且此贴笔迹有力,入木三分,好似得了伍大家的真传一般!他当即大喜,赶快买下字帖招来一帮好友一起品鉴。大家品鉴之后纷纷认为此贴力透纸背,行云流水,实为一副书法的佳作!众人找到珍宝阁掌柜问询,还想买,掌柜联系德叔,伍知秋知道奇货可居的道理,让德叔告诉他们说朋友游历中,不知何时才能再书字帖。众人纷纷感叹这位秀才好运气,德叔又表示还有两幅字在其他两个地方寄卖,众人蜂拥而至,其他地方的客人不明所以,等到打听出来还有两幅字帖都已被人迫不及待的买下了,大家皆是懊悔不已,自己怎么就没有发现这样的好东西呢,这可是难得一见的伍体呀,卖的又那么便宜,实在可惜可惜!
接下来伍知秋就慢慢的把字帖一幅幅的放到文宝斋,心宝肆这两家最高档的店里寄卖,她刻意的保持一段时间出两幅字帖,要知道这个东西贵精不贵多,而且她推脱只是家里的亲戚让他寄卖的,不讲价看心情而书写,这样的做派更是让想要字帖的人心痒难耐,一幅的价格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不过伍知秋也是有分寸之人,她和林静娴说这个也只是权益之计,她男扮女装也只是为了维持家里的开销,等以后弟弟长大了,或考取功名,或在书画上有了成就,可以撑起这个家了她自然也就不用这么做了。林静娴只是心疼她太辛苦了,平时要勤练书法,潜心研究她父亲留下的手稿和佳作,晚上还要教导弟弟书法和功课,一周一次要去德叔家里学习算术,还要过一段时间去店铺寄卖帖子换取家用,可谓是每天忙忙碌碌十分辛苦,反观她这个娘每天病恹恹的,只能自己做点简单的家务,稍重点的体力活都是女儿做的,儿子的学费要交,更别提她生病需要看病问诊抓药又要花不少银子,还好平时还有德叔德嫂帮忙,不然女儿都要被她拖死了。伍知秋不时安慰她,说父亲已经仙逝现在自己只有母亲和弟弟,母亲体弱,弟弟年幼,她作为长姐有能力自然应该如此,她不觉得辛苦也不觉得累,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的,能把母亲的顽疾彻底医治好就很幸福了!弟弟伍知礼听着也连忙说他一定好好读书,勤练书法,他很快就长大了就由他撑起这个家,一定不辱没父亲的名声!林静娴看一双儿女如此懂事上进心下安慰不已,坚持吃药虽然病情没有很大的好转也稍稍好转了点!
时间一点点过去,伍知秋已经十七了,这些年在临海住着好几年,除了母亲心悸的病一直看不好之外其他还都不错,她因为字帖有了固定的进项,弟弟进了私塾学业上很是出色,他本身就聪慧,幼时由父亲启蒙,悉心教导,父亲不在了母亲对他寄予厚望所以尤其严格,即使在离开故乡前往临海的一路上读书写字也是一刻不落,平时她这个姐姐也是时时督促他的功课,故而他去学堂没有多久就在同龄孩子中出类拔萃,而且他还刻苦不怠虚心请教,待人接物都远超同龄人,夫子很是喜欢他,时不时还给他开小灶,可以说也是倾囊相授了。
一转眼今年弟弟已经十二岁了,去年已经顺利考过童生了,他年纪小考的却是挺好,排名靠前由此伍知礼顺利进到临海府学中继续学习。还好临海府是大都城本来就有府学,伍知礼不用像外地的学子一般住宿在府学里,只早出晚会不但省钱还能天天回家,等吃完晚饭姐弟二人依然可以细细研究父亲留下的字帖和书籍珍品,再加上伍知秋慢慢刻意收集的一些名家手抄字帖,分析百家所长并且逐渐融会贯通,一家三口都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