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李尚宇就被闹钟叫醒,他揉了揉眼睛,坐起身来。回想起昨天与父母的分别,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惆怅。
按照公司的安排,今天会有野外生存专家来给他进行培训。李尚宇洗漱完毕,换上一身迷彩服,来到了公司指定的训练场地。这是一个位于康宁岛边缘的模拟野外环境区域,有山林、河流、草地等各种地形。
不一会儿,一位身材魁梧、面容坚毅的男子走了过来。
他自我介绍道:“你好,我是野外生存专家赵刚。从今天起,我将对你进行为期一天的户外生存训练。”
李尚宇与他握了握手说道:“赵老师,早上好,非常感谢您的到来。”
赵刚给李尚宇带来一套野外生活的装备。这套装备包括帐篷、睡袋、背包、水壶、刀具、火种等。赵刚向他介绍了这些装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赵刚开始向李尚宇介绍户外生存的基本知识,包括如何寻找水源、搭建庇护所、辨别方向、寻找食物等。李尚宇认真地听着,不时提出一些问题。
“首先,我们要学会寻找水源。在野外,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没有水,我们很难生存下去。”
赵刚说着,带领李尚宇来到一条小溪边。
“这条小溪的水看起来很清澈,但我们不能直接饮用。因为可能含有细菌、病毒或其他有害物质。我们需要进行净化处理。”
赵刚拿出一个手压式过滤器,将溪水过滤后,递给李尚宇。
“你尝一尝,经过过滤后的水味道怎么样?”
李尚宇喝了一口,感觉清凉甘甜。“味道很好。这个过滤器真的很神奇。”
“如果没有过滤器,可以利用细沙等材料制作过滤器。还可以找容器盛水,以蒸溜的方式,获得干净的水。”
赵刚接着说道:“还有很多其他寻找水源的途径。比如根据地形地貌来判断,山谷底部通常是集水区域,尤其是两山之间的山谷地带,可能会有溪流或地下水渗出。我们可以沿着山谷向下游走,去寻找水源。还有凹地,地势较低的凹地容易积水,看到凹地时要仔细观察是否有积水或者潮湿的迹象,比如周围植被生长茂盛、泥土较为湿润等,这些都可能暗示着地下有水源。另外,干涸河床也可以尝试挖掘,在河床的低洼处或者沙石层下,可能会有地下水渗出。”
李尚宇一边听一边点头,牢牢记在心里。
“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寻找水源。动物踪迹就是一个很好的线索,动物通常会在水源附近活动。观察野生动物的足迹、粪便等踪迹,如果发现它们集中在某个区域,那么这个区域很可能有水源。比如鸟类在清晨和傍晚通常会飞向水源地饮水,如果看到大量鸟类朝着一个方向飞行,我们就可以跟随它们的方向去寻找水源。还有植物也能指示水源,苔藓喜欢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看到大片苔藓,附近可能有水源,可以顺着苔藓生长的方向寻找。芦苇和香蒲通常生长在水边或湿地附近,发现它们的踪迹,就在周围找水源。茂盛的树木,像柳树、杨树等,喜欢生长在水源充足的地方,看到这些树木生长得特别茂盛,或者树叶颜色鲜艳、有光泽,周围可能有水源。”
“我们还可以利用自然物体寻找水源。在清晨,野外的草叶、花朵、石头等物体表面会凝结露水。可以用一块干净的布或者毛巾,轻轻地擦拭这些物体表面,将露水收集起来。把收集到的露水集中在一个容器中,虽然每次收集的量可能不多,但积少成多也能满足一定的饮水需求。如果遇到下雨天气,要及时收集雨水。可以利用雨衣、塑料布等物品搭建简易的雨水收集装置。将塑料布的四个角固定在高处,让雨水顺着塑料布流入下方放置的容器中。雨水相对比较干净,可以直接饮用或者经过简单过滤后饮用。”
赵刚又介绍了一些特殊的方法:“在海边或者有潮湿土壤的地方,可以制作太阳能蒸馏器来获取淡水。找一个容器,如塑料桶或金属罐,在里面装满海水或潮湿的土壤。然后在容器上方覆盖一层塑料薄膜,用石头或泥土将薄膜的边缘固定好,使薄膜中间形成一个下凹的形状。将一块小石头放在薄膜的中央,使薄膜形成一个最低点。在阳光的照射下,容器里的海水或潮湿土壤中的水分会蒸发,然后在塑料薄膜上凝结成水滴,顺着薄膜流到最低点,滴入下方放置的另一个容器中,从而得到淡水。”
“还有些植物的茎干中含有水分,可以通过截取这些植物的茎干,然后用容器收集从茎干中渗出的水分。例如,芭蕉、仙人掌类植物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作为水源,但要注意有些仙人掌是有毒的,不能随意使用。”
接着,赵刚又教李尚宇如何搭建庇护所。“在野外,我们需要一个安全的地方休息。搭建庇护所是非常重要的。”赵刚带着李尚宇来到一片相对平坦的空地,开始详细地讲解搭建庇护所的要点。
“首先,我们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这个位置最好是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方,避免在低洼处,以免遇到雨水时被淹没。同时,要尽量选择靠近水源但又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这样既方便取水,又能防止水源可能带来的危险,比如洪水或者野兽的袭击。”
赵刚一边说着,一边用脚在地上比划着。
“接下来,我们要收集搭建庇护所所需的材料。树枝、树叶、石头、干草等都是很好的材料。树枝可以用来搭建框架,树叶和干草可以用来覆盖,起到保暖和防水的作用,石头可以用来固定框架和压住覆盖物。”
赵刚带着李尚宇在周围开始收集材料,他们挑选着粗细适中、长度合适的树枝,把一些较大的石头搬到一旁备用。
“现在,我们开始搭建框架。把较长的树枝斜插入地面,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框架,这样的结构比较稳定。然后,用一些较短的树枝在三角形的框架上交叉搭建,增加稳定性。框架的大小要根据我们的需求来确定,但不要太大,以免难以搭建和保暖。”
赵刚熟练地搭建着框架,李尚宇在一旁认真地看着,不时地帮忙递树枝。
框架搭建好后,赵刚开始用树叶和干草进行覆盖。
“把树叶和干草均匀地铺在框架上,要尽量铺得厚一些,这样可以起到更好的保暖和防水作用。可以从底部开始往上铺,一层一层地压实,确保覆盖物不会被风吹走。”李尚宇也跟着一起铺着树叶和干草,他们小心翼翼地把每一片树叶都摆放好,尽量让覆盖物更加紧密。
接着,赵刚用石头把覆盖物的边缘压住。
“这些石头可以防止覆盖物被风吹走,同时也可以增加庇护所的稳定性。要把石头摆放得均匀一些,确保各个方向都有足够的压力。”
李尚宇帮忙把石头搬到合适的位置,他们一起努力,让庇护所更加牢固。
“除了这种传统的方法,还有一些其他的搭建方式。比如利用防水布和绳索搭建简易帐篷式庇护所。我们可以携带轻便的防水布和足够长度的绳索。选择两棵距离适中的大树或者坚固的立柱作为支撑点,将绳索的一端固定在其中一棵树上较高的位置,然后拉到另一棵树并固定。把防水布展开,通过在边缘处打孔或者使用夹子等方式,将防水布挂在绳索上,使其形成一个倾斜的顶棚。再用一些树枝或者石头压住防水布的边缘,防止被风吹起。在防水布的下方,可以放置一些干草或者树叶作为地垫,增加舒适度。这种庇护所搭建快速,而且能有效阻挡风雨。”赵刚详细地介绍着新的方法。
“还有利用天然凹坑和树枝搭建半地下式庇护所。如果在野外发现天然的凹坑,可以对其进行改造利用。首先清理凹坑内的杂物和尖锐物体,确保底部平整。然后在凹坑的周围插入一些粗壮的树枝,树枝的高度要高于凹坑的边缘,形成一个框架。接着用干草、树叶或者小树枝等材料填充框架与凹坑壁之间的空隙,起到保温和防风的作用。最后在框架的顶部覆盖防水布或者较大的树叶,进一步增强庇护所的防水和保温性能。这种半地下式庇护所可以更好地利用地形,提供较为稳定和温暖的居住环境。”赵刚继续讲解着。
“另外,如果在野外发现一些废旧的木板、塑料板、铁皮等材料,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和工具搭建一个更加坚固的庇护所。例如,可以用木板搭建一个长方体的框架,然后用塑料板或者铁皮作为墙壁和顶棚,用钉子或者螺丝将它们固定在一起。在庇护所的内部,可以放置一些干草或者旧衣服作为隔热层,提高保暖效果。这种庇护所虽然搭建起来相对复杂,但可以提供更好的保护,适合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居住。”赵刚一边比划着一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