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一直都是维持传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纽带,如果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灭亡了,但他们的文化却一直传承着,那么他们就不会灭亡,而且文化的传承会让他们更加团结愈发的能把他们拴在一起,就像犹太人,他们的国家早就被灭了,而且两千年来流离失所,期间还被大屠杀了几次乃至于险些被灭族,但他们依然顽强的存活在世界上的每一个地方,而且还越发的强大富有,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就是文化,因为一本《圣经》,他们的文化传承就像一条无形的线把分散在全世界的犹太人紧紧的拴在一起,这就是文化的凝聚力与魔力,而如果文化断层了呢!那么国家或者民族会怎样呢!我们应该都听过有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那么现在的世界地图上这四个国家还有吗?中国肯定不用说了,那么埃及和印度也能找到,古巴比伦就已经找不到了,因为在公元前1595年就被灭了,而虽然被灭,但很多传承被犹太人继承下来,所以为什么犹太人会那么强大,文化的传承是主要原因,如今我们在地图上能看到的是埃及和印度,而为什么没有古了呢!因为他们的文化都有断层,也就是上古的文化他们遗失了,没有传承下来,当然说道这里有些同学应该就会想了,这应该也没什么吧!现在这两个国家不是也还好好的吗?所以文化的传承也未必就怎样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呀!兴许遗失的都不是些什么好的文化呢!要是好的怎么会遗失呢等等的问题吧!这第一,文化的传承都有源头,而为什么就会断层了,这其中肯定有什么非同小可的事情存在;第二,文化为什么会产生,它的演变过程中到底积累了什么东西什么经验,而一旦断层了,许多东西也就会消失,这里面到底有没有什么后来人所苦苦追寻的东西呢!也未可知!所以文化的传承还有保留是非常必要的,这要往深入去看而不是单单只看眼前过得好不好生活物质水平高不高等等,当然我又扯开了,我们还是回到文化传承这里来,也就是说,从古至今,只有中华文化传承一直传承了下来,这在全世界就是一个奇迹,而这也证明了什么呢!证明了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根深蒂固,虽然现在的人几乎都已经意识不到也感觉不到了,因为物质的思想西方文化的入侵已经让我们的文化传承岌岌可危,在加上近代以来对于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种种抨击排斥,几乎已经快要到断层的境地了,所以我这几天开的讲座就要多说说这方面的问题,返本还原,以正清流。”
“我今天的讲座再续上一讲的心学,上一堂课我们是从孟子开始,养其浩然正气,然后到程颢天者理也,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道理,这里有些今天第一次来的同学,我再简单解释一下,就是世间万物都是我们心的本源,可能这你们还听不明白,我们再看另一位心学集大成者陆九渊,也可以算是心学鼻祖,他主张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你们应该都能听明白了,程陆心学与当时的朱熹理学分庭抗衡,难分胜负,直到后来王阳明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才开始有了清晰独立的学术脉络,而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王阳明的心学。”
“在开讲王阳明心学前,我再讲一下为什么要讲心学,因为今天有新来的同学,我讲心学的目的,是因为我对历史的见解是人心的演变和改变,而对于人心已经堕落到只趋向于物质而精神文明已经日趋边缘,个人思想道德心理素质以是无法无天不受约束的今天,对于治理人心改变人心我想最当机最符合的就当属阳明心学了,当然,也许有同学就想问为什么了,这里我再简单说一下,因为这上一堂也有讲过,我们就当再复习一下。为什么当今最符合的就是阳明心学呢!因为阳明心学它不仅在于理上,还在于事上,阳明心学是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我们可能都听过一些论点,所谓的知难行易还是行难知易,也就是先知道一件事情,深入了解然后再行动,不要什么都不知道就冒然行动,这样失败的可能性就很大,因为你很多都不了解一旦出现问题你就一时不知该怎么解决,而事情瞬息万变,一旦错过了时机就可能前功尽弃,所以在做什么事情前都要多方面先考虑好,最好就是面面俱到,还有就是一边做一边总结经验,哪有什么事情一开始就都能考虑到了,同样的道理,事情瞬息万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所以要先做,问题肯定是会有的,而方法肯定也是会有的,就看你如何去解决,这两种论调其实不用我说同学们也应该能看出来都有失偏颇,最好就是先调查先研究然后实行再从实践中总结经验解决问题,而这就是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就是我现在所要讲的知行合一。”
“我们可能对于这些理论上或者书本上古人的东西都抱有一种偏见,那就是应该都是空谈或者过时的封建的更或是糟粕的东西,现在文明这么发达,为什么非要拿那些古人的东西来说事呢!现在的人不比古人聪明吗?你看看现在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这些古人能达到吗?如果把他们搁到现在,肯定会大惊失色把现代人惊为天人,我想也许吧!搁现在的繁华世界,花花世界,任谁都会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吧!但这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现在人物质生活好了而已,听好了,物质生活好了而已,仅此而已!除了这些外在物质的所谓繁荣精彩,我们还有什么值得骄傲自夸的呢!仿佛没有吧!况且,说句在座学生可能不爱听的话,那些外在世界的繁荣精彩,到底是谁的精彩,说到底,那只是有钱有权人的精彩,多少人都是在这些所谓精彩的假象里惶惶不可终日郁郁不得志而已,精彩是他人的精彩,与你何干呢?所以,如果你也想要精彩,想要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不被所迷不被束缚,那么学习心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那为什么要学习心学呢!我们想一下,改变自己,改变现状,是改变外面呢!还是改变自己呢!这仿佛回到了刚才的那一个问题,就是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的问题,但我们仔细去想,其实就只是改变自己,你改变外在能改变得了什么呢!你又凭什么去改变呢!归根结底还是先要改变自己,而怎么改变自己呢!从形象上,行为举止上等等外在表面上入手?当然这也是可以的,不过这顶多就只像你换了一件衣服,本来的你怎样还是怎样,衣服并不能让你的本质有什么改变,只能是在形象上给自己安慰给他人欺瞒的表象而已,所以我们要改变的是自己的内心,从心开始,由里到外的改变。”
“当今这个世界,物欲横流人心浮躁,每时每刻每个人都在追名逐利的道路上,可能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有时间停下来好好休息一下,好好让自己的身心沉静下来,好好想一想,好好感受一下自己这样明天忙忙碌碌究竟是为何,当然,每个人都有家庭,都要养家糊口,都要有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的经济基础,然后除此之外呢!如果你每天就只是为了养家糊口的话,其实你的生活可以也未必就会那么累,关键是你是否有了许许多多的欲望没有实现然后就许多不甘抑结累积在心里让你每天都感觉喘不过气来呢!而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第一,你想要更好的生活,这无可厚非,每个人都想要更好的生活,然后呢!还有一种,你对于更好生活定义是要过得比谁好或者比谁都好,所以你就拼命追逐,还有当今的社会处处充斥着攀比,你本来生活就已经可以了,衣食无忧,粗茶淡饭也可以知足常乐,但身边或者哪个谁谁谁过得好了,混得有模有样了,兴许你也觉得无所谓,但你的老婆大人可能就不这么看了,攀比的心理让她处处对比,处处发牢骚,原本不算富裕但也算幸福的生活也就会因此改变,你不得不发愤图强了,因为他人的言语和社会的舆论让你不能再安贫乐道了,人要有志气有斗志不是,所以当今这个社会就存在着这样一种常态,人人都想要往好的方向发展,你停不下来,因为身边的人还有许许多多的东西让你停不下来,当然,你可以说有压力才有动力,社会就是要这样才会发展,人的积极性要靠激发打压出来的,如果每个人都得过且过安贫乐道,那这个社会不就会停滞不前还怎么发展人民的生活还怎样提高,诚然,这也许是对的,但也可能不对,因为如果你以物质外在的表象来看的话,那确实仿佛有那么一些道理,但人的生活水平就仅仅只是靠物质来衡量的吗?我看不是吧!一个人生活的满意度不仅在于物质,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心里,心里的幸福感才是真正的幸福,当然说到这里如何有些同学喜欢抬杠或者钻牛角尖的就可能会说那么这样说的话物质生活就不重要了吗?物质生活肯定也是重要的,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基础不是,经济条件好了人民安居乐业了心里的满意度幸福感肯定相应的也会提高,但这只是连带关系而不是必然联系,假如你现在心里有事,很不开心,那么外在的很多东西都给与不了你快乐不是。这些的道理都不用多讲,你们都能明白能够体会,就比如说你们现在都还很年轻,都是还在对爱情向往憧憬的年华,那么假如你失恋了,你的世界也会变得灰暗,哪怕你每天锦衣玉食雕梁画栋,都比不上你心心念念的那个谁再回到你身边,当然说到这里如果有同学又想钻牛角尖的话,那么我就说你那男女朋友也是外在的,但关键还是心里不是,虽然她是外在的影响到你的内心,但假如你不爱了呢!曾经爱的死去活来,没有她或他你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但可能过了一段时间后,你感觉也就那样了,曾经的痛彻心扉现在心里不起一点波澜乃至于觉得还有那么一点点可笑,所以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外在的东西没有什么是绝对能够真正影响你的内心的,是你执着了想被影响而已,所以如果你能把握住自己的内心,改变它,调服它乃至于超越它的话,那么整一个外面的世界都影响不了你,反而,你可以影响改变外面的世界,虽然说外面的世界还是你自己的内心,这就是心学里所说的吾心即宇宙的到里,那么好,要怎么认识自己的内心,深入它改变它呢!那么我们现在就开始心学。”
“首先,我先提一下王阳明心学的理念,王阳明心学有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教是王阳明心学的总纲,涵盖了他心学所有内容,那么这四句教分别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看无善无恶心之体,人心是善还是恶呢!这是一个自古以来就在争论的问题,儒家孟子主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而荀子则主张性恶,还有主张性非善非恶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事情,而如若以佛家观点,所谓的性乃业力所致,也就是迷了本性,所以不管是善是恶还是无记都不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无”,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哪个是上座本来面目,所以我们都还有一个本来面目,那是不为善恶所影响的,而这也可以说是心学里的这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我们心的本体是不被善恶所牵扰的,灵明不昧,它是空灵的,清净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它就像天空包含万物却从不被万物所累,它一直在那里,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所以它是宇宙的本体,心的本体,佛家也好,道家也好,乃至于儒家都把它称之为道,因此也就是说,我们的本体是道,本质是道,只不过是被什么给蒙蔽了而已,而蒙蔽我们心的是什么呢!有善有恶意之动,也就是我们的一念无明,湖面荡起涟漪海面起了波澜,所以平静的水面上所倒影出来的影像也都虚幻不真实了,我们的念头动了,而我们的念头无非就只三种,要么善要么恶要么无记,什么叫善恶无记呢!善恶就无需多说了,而无记就像你穿衣吃饭睡觉那些都是无记的,不掺杂什么好恶情绪在里面,当然如果你掺杂了那就有好恶了,比如你今天心情不好,哪个人惹你了,很生气,走路都变得沉重了,像是要踩着谁,晚上睡觉心里思来想去的,翻来覆去睡不着,想把那个谁大卸八块,那就是恶,同理心情好了,走路都轻飘飘的,晚上睡觉边想着那个谁边心里偷着乐,那就是善,当然这还有待商榷,因为所谓的善恶并不是你自己的主观判断好与不好能否给你带了快乐,而是其实有一个外在的评判标准和心里的评判标准的,这些都要看你的发心,是有益于他人还是只有利于自己乃至于损人利己光损人不利己的,外在的表象也有好与坏,但关键还是存乎发心,所以王阳明心学的这句有善有恶意之动的意思就是善恶都存在于自己的心念里面,同一件事情同一件事物你是想用善用恶来对待全凭自己决定,当然说到这里肯定有同学想问说那如果有一个人伤害了自己,或者说就是那种光损人利己乃至于还损人不利己的,那么这种人是应该用善还是用恶来对待呢!这里我们应该有听过有人问孔子,是以德报怨呢!还是以暴制暴呢!孔子说,以直报怨!什么是以直报怨,直,公平公正,也就是以公道来对待那些伤害自己的或者伤害人民为害社会的人,而这样的直,也是善的体现,因为它维持了正义,维持了公道,而我们应该总是有听到一句话,那就是公道自在人心,那么也就是说,我们的人心是公道的,而因为我们人心有公道,所以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是对与错,是善还是恶,而如果我们自己的内心善恶都不分的话,你还哪来的公道,哪来的善恶呢!所以有善有恶意之动,为什么有善有恶,谁来评判的,就是我们的本心本性,我们的良知,那么也就是下一句,知善知恶是良知,王阳明心学的三大核心;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良知二字出自孟子尽心章,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也就是说人的良知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的天性人的本能,佛家所谓本自具足的,而它虽被后天所蒙蔽,但它的本质还是那样子,就像太阳并没有因为乌云的蒙蔽它就会消失,它一直在那里,一直在发光发热,照亮人间,所以我们既然心理本性上是能辨知善恶的,那么我们就是应该怎么取舍善恶,为善去恶,这也就是四句教里的最后一句,为善去恶是格物,而怎么为善去恶怎么叫格物呢!格物出自《礼记·大学》,原文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也就是说,我们想要为善去恶,想要了解本心本性,首先我们要格物,而格物究竟要怎么格呢!这在宋明理学里面,朱熹所认为的格物是格外在的物,也就是穷究世间万物之理,说白了就是向外寻找,属于心外求法的路子,但世间万物那么些东西,你怎么去一一格它,所以朱熹的路子是错误的,而阳明心学的格物是往内格,也就是格自己的内心,所谓的心外无法,所有的东西都由心所生,心所显现,心也、性也、天也,一也,心性天本为一体,所以不管外在事物是怎样,凡事先反求诸己,观察自己的内心,体察自己的情欲念,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是关乎自己的利益还是自己的好恶,虽然我们良知上知道了做那件事情是对与错,但一旦牵扯上了自身的利益情爱好恶那么也就无法公平公正的对待的,哪怕你明知道你那样做是错的你也还是会做,所以这也就是我们格物致知是为什么?就是要致良知,不要掺杂着自己的好恶,完全以公道公理办事,知行合一,这也就是阳明心学所要教导我们也是当今社会迫在眉睫却也是完全不被重视的事情。”
“老师,既然心学这么重要那我们该如何做呢?”有同学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