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五年二月,刺史孔伷被许瑒忽悠着去参加文会之后,声名大涨。本地世家无不交口称赞,说他为政与民同乐,可谓善政也。被称赞的孔伷也是颇为自得,如今州事皆被委给曹昂处置,他成天和许瑒一起游山玩水、宴饮交游日子过的好不快活。
曹昂这边拿到了孔伷的授权,虽然年龄小但是跟着黄琬也着实学到了不少东西,处置起州事来游刃有余,期间有举荐了一些有能力却又不知名的人,面对曹昂的举荐孔伷在许瑒的劝说下全都用印通过。也不是曹昂不想举荐出名的,只是他如今年纪小有名的不认可他,加上黄巾之乱的时候豫州不少人逃去荆州避祸,外带黄琬举荐了一批也就没剩几个人了。
好在豫州之地向来文风昌盛读过书的人不少,只是做佐吏、书手这样的工作也不愁找不到人,有能力的自会在日常共事的过程中凸显出来,到时再做提拔便是。
经此一遭,曹昂算是有点明白了皇帝的无奈了。皇帝手里没有得用的人才,因为人才全是党人。这年头普通人根本就读不了书,连字都不认识如何能够做官呢?愿意听皇帝话的读书人能力比起那些党人来说,差的不只是名望,更多的是能力。当然能力可以培养,但是经验却没法培养。官府机构是一个很需要专业性的地方,什么都不懂的人进去只会论为孔伷一样的橡皮图章,为小吏所欺。
而那些经学世家不仅掌握着知识,因为其世代为官对于官场上的一些潜规则耳濡目染,自小就精通此道,相比之下就更不容易被小吏欺骗。还有就是对于法律判决和行政条文的尺度拿捏也是需要很强的知识储备才能做到的事情,汉律的条文繁复无比,历代不断地完善增加之下各种罪行条目就更多了。官员在处置案件的时候依据那条法律条文定罪就成了一个门槛,虽然入后汉以来不乏名家对汉律作注,但是学派不同理念不同对于同一条法律做出的解释也就截然不同。因此廷尉也就成了一个非常专业的职位,比如颍川郭氏的郭躬,章帝时期的廷尉,他家世传小杜律。他的子孙做过廷尉的就有七人之多,简直不可想象。
光是一个律法就造就好几个廷尉世家,更遑论其他了。曹昂面对这种事情也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一来是自己的地位不够,即便是发出了声音别人也会当做没有听到,二来则是他如今的知识储备还有些不足,虽然处置州事井井有条,但有些时候也颇为吃力。这就是知识不够的体现,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虽然比较慢但始终是在不断向前走的,曹昂此前跟着刘宽学的那些虽然还不至于落伍,但是如今的现状和刘宽那时还是有些区别的。最大的不同就是如今太乱了,曹昂最多的时候一天之内接到五次有人聚众造反的报告,简直不要太离谱。
不过他在后面跟着黄琬又学到了一手,那就是以力破巧。不管你多么的能说会辩,我把刀子架在你脖子上,你要是还能给我东拉西扯的那才是本事!不过曹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遇到过这种人,以至于习惯了这种处事方式,他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
时间就这么慢慢的流逝,曹昂在管理豫州的过程中渐渐体会到了格式的妙处,因此将豫州的大部分公文分类规定了不同的格式,要求下属的官吏照着格式书写相关的文字和数据,效率提升了甚多。曹昂也由此有了些空闲的时间,可以腾出手来去看看自己手底下的兵马。
“如何,最近招了多少人了?”曹昂在驻地见到了忙碌的陈辅。
“您的要求太高,目前只招募了三千人!”陈辅拱手答道,陈辅一直有些不理解曹昂自从掌握了州府权力之后就一直在让自己招募士卒,而且要求很高,像是在为什么事情做准备一般。不过陈辅一直都将自己的位置摆的很正,曹昂不说他也不问,只是尽力的完成曹昂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