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数众多,大概有两百余人。
礼房考场根本装不下这么多人,于是只好在府学中另行设立。
李宁安他们算是早有预感,毕竟来了这么多人。
心里有了底,几人便提前寻了暖和的衣服备着。
旁人不知道府学里的情况,他们可是一清二楚。
府学的班舍可没有火盆,到时还不知道自带的手炉可不可以带进去。
这次岁考在四五月,天气冷的不行。
考试这天,秀才们都紧了紧衣服,拿着考号牌走到自己的座位坐下,等待发卷。
感受着小风,李宁安不由想到,多套了几件单衣竟不感觉冷。
崔学政跑到府学由刘知府搭建的小台子上开始训话,无非就是些考试规矩,还有则是鼓励中众考生能够在岁考中取得好成绩。
最后话毕,诸位生员一同行礼,嘴上一通说着感谢学政大人点拨。
李宁安看到这种情形,明白儒家传承的尊师重道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以及为官一方者为什么会桃李满天下了?
千年来的科举制度,使得科举制度中产生的座师,门生之间的关系空前发达。
两者既是施恩与报恩的关系,又构成利益共同体,彼此之间互相维系和发展。
二者基本保持了以义相结的状态,总体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现在他们还是秀才,没有什么影响力。
可是等到他们成为进士之后,那么天然就会有一大帮的师兄弟。
或者是同窗、同门、同年、同乡,儒家学说同样分为很多流派,就像性本善和性本恶一样,虽同属,但本质上又有所不同。
所以让李宁安感到奇葩的是,就算两人不同属一地,不同窗不同年,但只要两人主学的流派一致,同样可以搭上关系。
分帮结派的,每朝每代都有党争算是这种状态的消极影响。
这次就不用搜身了,参考者人数较少,视线一目了然,周围府兵和差役盯着,万没有人想着作弊。
面对岁考基本上不会有人现场作弊的,万一被抓到了,那就被革除功名,身败名裂了,整个家族都抬不起头来。
考试的流程心里都无比清晰,大家都久经考验。
尤其是那些已经考过很多次的秀才,更是心无旁骛,稳了稳心神,便规规矩矩的做题。
李宁安拿到卷子审题后觉得,这些题目和考院试的时候差不多,都是由学政大人所出。
最多只是经义题有所增加,不过总体而言,出题量大大减少,连时文都只需要做一篇四书便可。
很多还是常识性的内容,墨义更是送分题。
李宁安一边磨墨,一边心下思量,每一个学政都有不同的风格,三年轮换一次,以后的学政也不知道会出什么题。
不过至少后面这两年,崔大人不会有什么变动。
他开始做题,写得还算很顺利,就是诗赋那里又卡起了壳,不过也很快写好。
现在的他可不能同日而语,脑子里的诗作都快堆满一个库房了,针对性的挑选出来照葫芦画瓢。
怎么说都挑不出什么太大的毛病,不出众,但好歹中规中矩。
一个半时辰后,李宁安交卷。
本就题量不大,原先以为自己算做的快的,可扭头一看,已经有一半的人提前走了。
距离考试结束都还有半个多时辰。
赵琪看见他,赶紧迎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