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初年,秋收。
清凉的风吹走夏日的燥热却吹不走玄武门上的故事。
苏盛亦步亦趋的跟在魏征身后。
这是他目前在朝中仅有的人脉。
路过玄武门时,苏盛忍不住多看几眼。
就是这扇大门见证了一场名震千古的大事件,也见证了大唐辉煌的开始。
未来,它还会见证大唐的衰落。
苏盛内心的感慨还没完,魏征就开始给他讲述如今朝堂的局势,并且警告苏盛哪些事是不能触碰的。
一同上朝的其他官员看到魏征身后的苏盛都忍不住多打量几眼。
如今的大唐政局虽然已经稳定,可突如其来的新面孔还是让大家伙警戒不已,万一是来替换自己的呢。
这个可能并不是没有,魏征是李世民最近提拔起的新贵,他带的人,也可能是新贵。
而朝堂向来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新人来,旧人下。
魏征并未在乎其他人探知的眼神,带着苏盛和八位相熟的官员认识一下后,就把他塞给程知节。
魏征目前的身份是黄门侍郎,需要站到文官处,苏盛上朝的官身是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散官忠武将军。
程知节看到年轻的苏盛咧嘴大笑。
魏征是真牛逼。
苏盛于心中感叹。
明明是李建成的嫡系,却依然能第一时间混成李世民一朝的新贵。
程知节并未打探苏盛的身份,只是让苏盛待会坐在他身后,便转过身去和相熟的将军聊天。
大唐的朝会还是很不错的,允许官员坐着。
苏盛坐在程知节身后,静静的打量这个古典帝国的鼎盛局面。
坐在文官第一的是裴寂,老东西还没下台。
苏盛是武将一方中唯一正襟危坐,紧张的。
其余人都松松散散,面上带着慵懒的笑容。
苏盛偶尔还能通过侧脸观察到前排的几位打哈欠。
可以看出他们就是过来走形式的。
李世民到来后朝会就正式开始。
先是由房玄龄站出来讲一下最近发生的大事小情。
苏盛也越发紧张起来,生怕错过任何一条新信息。
文官那群大佬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会影响大唐的。
对苏盛这名肩负着苏家崛起责任的年轻家主很重要。
如今的苏家因为皇位站队错误,被针对的很惨。
如果不是他厚着脸皮找到魏征,连今天上朝的机会都没有。
他必须得利用朝会把苏家站错队问题解决。
按照他记忆里大唐初期国家时事的变化推测,最近的朝会中就有一次扭转苏家站错队的机会。
在房玄龄讲完,杜如晦起身时,苏盛心中闪过一丝莫名的紧张,他更加坐直身体。
程知节感受到身后苏盛的紧张,心中有点疑惑。
对于他们这些武将来说,朝会跟他们基本没啥关系。
军事上的文事都归兵部尚书管,用不着他们这些杀才操心,自己身后这个小子紧张什么。
程知节把身体往后坐一坐,小声问道:“小子,你紧张什么?”
他到不是有多关心,只是如今苏盛坐在他身后,出问题了他也要受牵连。
听到程知节的话,苏盛一愣,左右看看,确定无人关注,犹豫一下后,他迅速说道:“我猜测要有大事发生。”
苏盛话音落下,程知节还未接话时,朝堂中响起杜如晦的声音。
“陛下,如今秋收完成,大唐各地赋税也将陆续送抵,国库日渐丰盈,微臣认为,我大唐一统天下的时机也来临。”
“覆灭梁师都,是我们必行之事。”
听到此话,苏盛心中激动万分,就是这个机会。
历史记载,梁国灭亡于贞观二年四月。
而在记载中,梁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内部有大量投降派。
梁师都本人也是死在其堂弟梁洛仁手中。
苏盛推测,针对梁国的布局是在贞观初年就开始的。
按照这个结果逆推最初针对的时间,那最适合的就是秋收之后。
秋收完,大唐国内就没有国家性大事,朝廷手中又有了粮,此时不收拾梁国,苏盛都觉得大唐对不起自己养的兵。
更何况,按照李世民睚眦必报的性格,也是时候给突厥一个教训。
程知节心中更加惊讶。
竟然真的让苏盛猜对,还真发生了大事。
他心里忍不住想,是巧合还是苏盛太聪明。
朝堂中的杜如晦继续开口,列举覆灭梁国的必需性。
“覆灭梁国原因有三,一为梁师都身为汉人却向突厥称臣,丢尽汉人颜面,他活着一天,就是对汉人侮辱的一天。”
“二为朔方乃大唐门户,必需握在我们手中,不然突厥随时可能进攻大唐。”
“三为统一乃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杜如晦的三点必需让所有人都说不出话。
苏盛心中忍不住赞叹不愧是千古名相,说话都是有理有据的。
不过,这场戏应该才刚刚开始。
现在是大唐政局变动的时代,权利并未完全完成更替。
那些李渊的旧部如果不想丢掉权利,就必须阻拦李世民建功立业。
因为李世民每一次的建功立业,都代表着他登基的正确性,也会带起一大批人职位上升。
而有人升,就必然得有人下。
李渊旧部就是下台的最好人员。
可他们并不想下。
那阻拦李世民建功立业就是必然的。
发动一场战争涉及到的东西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粮草。
苏盛想,必然会有人从这里下手。
果然,文官中的萧瑀气呼呼的站出来,狠狠刮一眼杜如晦,对李世民行礼道:“陛下,臣认为此时发动战争并不合适。”
皇位上的李世民神色不变,平淡的看着萧瑀,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说。
萧瑀见李世民并未拒绝,松口气,继续开口道:“陛下,如今距离乱世终结才五年,河北河南等地收复更是刚过四年,大唐各处民生并未恢复,这时我们发动战争,一战而下还好,一但被突厥抓住机会,拖入长期战争中,恐国内将会再次陷入民不聊生状态。”
“到时必是内忧外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