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自攻占蜀地以后,蜀地就得到了合理地管理与勘探。秦国管理蜀地一共派了三个人,卿萧温,永定侯赵佗以及右庶长司马扬。卿萧温崛起于州牧,是个基层崛起的实干派,赵佗是这一时期秦国入蜀最早的将军,司马扬是灭蜀的司马错将军的后代。三人各自为政互不统属相互牵制。萧温是文官,赵佗和司马扬是武将。蜀中大小事务三人商定,最后由萧温报与朝廷。
三人之间论实力是赵佗最强,论名声是司马扬最响亮。司马扬在蜀地东部,赵佗在蜀地南部,萧温在汉中以南蜀地北部。权力制衡的手段嬴政非常擅长,这三个人中文官萧温最得嬴政信任。
实力强不一定势力大。赵佗拥兵三十万,而司马扬只有十万余人。可是司马家自司马错灭蜀后便被秦王派来治理蜀地,司马家经营蜀地多年,势力遍布蜀地南北。今年年初,萧温,司马扬,赵佗又在一起商量蜀中的事情,准备报嬴政。
“萧卿,你我三人眼下最要紧的不是赈灾,而是如何消灭南方匪患,不能由他们肆意妄为。如果南方匪患继续发展以后势必会酿成大祸,威胁帝国统治。现在天下统一已经提日程,自长平之战以后三晋已经没了对抗帝国的本钱,东进的障碍大大扫除了,如果我们能赶在帝国统一天下之前剿灭匪患,为秦王分忧,那是最好不过的。”
“蜀地南部的事情确实很棘手。”萧温摸着胡须说道。“但是灾民也不能不管啊。”
赵佗继续问道,“那资金怎么分配?先赈灾还是先打仗?”
“眼下秦王忙着东进,没有太多的钱给我们用。我看不如这样,我们三个人从各自领地出钱赈灾,向朝廷表奏南下讨伐的事情,朝廷拨下来的钱我们就用来剿匪。”
赵佗迟疑了一会儿,点点头表示同意。“不失为一个办法,蜀南和蜀东的灾民还不是很严重。”司马扬插话道。
“那既然二位将军都同意我的办法,我这就立刻表奏朝廷,请朝廷拨款。剿匪的事情就劳永定侯费心了。”
“分内之事,一定办妥。”
三人散会了。赵佗对于蜀南的少数民族其实是很头疼的,最近一两年他一直在剿匪,但是匪患依旧猖獗。原因很简单,赵佗大军实在找不到蜀南少数民族的主力部队,而少数民族的部队从来不和他决战,总是不停袭扰他,打游击战。由于剿匪不力,赵佗资金紧张。蜀地最太平的地方就是萧温治理的蜀北,因为靠近中央所以很稳定。
司马扬回到治所奉节,在当院舞了一套枪便回房休息了。司马扬为人坦荡,作风优良,是个颇得将士信任的将军。赵佗快马返回雅安,继续主持南进事宜。萧温在二人走后很快就写好了书信,派信使往咸阳去了。
秦国,蜀地,雅安。
赵佗开始翻阅下面送来的文件,文件大多是伐蜀的战事以及伐蜀不利的影响。前线回报差不多都是物资紧缺,中伏,大军施展不开,地形不熟这一类的事情。总之赵佗的南进事宜很不顺利。赵佗眉头紧锁,他想起了过去司马扬和萧温的建议,萧温一直劝说赵佗以和为贵,萧温这么讲原因很简单,他认为蜀中百姓大多因贫困和灾病才闹事,安抚百姓比进行战争耗费的钱粮要少得多,攻心为,这样更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司马扬则这样认为,蜀地是次要战场,主要战场在东方,大量的兵力和资金不会用在蜀地,如果常年战争蜀地的开支会吃不消。他们两个的建议赵佗不是没有考虑过,但是为了肩的武勋赵佗还是以战为主,少有和议。
赵佗的副将从前线回来,给赵佗写了回报。
“永定侯,前线战事吃紧,末将在五个地方亲临前线调查,战士们被敌占区的雾气烟瘴饮食搞得晕头转向,资金和饷钱紧缺,有时物资也难以供应。叛军的作战素养并不高,不足以和我军对阵。但敌人熟悉地形,一旦处于下风从不恋战,经常袭扰我方后勤和交通线。我方每次参战至多千人,蜀南地形实不利于大军作战,望将军改变作战方式。”
“哎。”赵佗长叹一声。“真让那两个人说中了,局势不妙啊。”赵佗走到庭院,开始度步。赵佗很沮丧,他现在想十分想听旁人的意见。
二十日过去了。灾民在闹事,赵佗南进剿匪也在进行。
秦国,蜀地,成都。
“先生,秦王回信了,因为东线战事吃紧所以不同意拨款,让我们自行解决。”
“卿,那就先做简单的事情,三家集先款赈济蜀东和蜀南的灾民。对于南进剿匪,我倒有一个好办法。把这个办法告诉永定侯他一定会采纳的,因为现在的永定侯也已经火烧眉毛了,何况中央拒绝拨款。”
“梁参议有什么好办法?”
“卿,南方的少数民族熟悉地形,不缺乏供给,精通游击战术。我们不妨在蜀南重要地段设立几个永备的堡垒,派军驻守。这样虽然不能消灭这群人,但能够让他们不破坏我们的经济,他们是渔猎民族不长于农业,无法掠夺我们的资源会让他们陷入混乱,这样就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