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浓郁,医院里却依旧忙碌。医生跟护士们在医院的走廊里快步走来走去。
一间病房里,四个床位,其他三张床上都是中年跟老年人,并且都有家属陪着,没有人脸上有快乐的表情,就算是笑容,大多也是家属对病人挤出来的强颜欢笑。
因为疾病总会磨灭一个人对生活的希望,更何况是癌呢,而晚期,则意味着,绝望。
所以大部分人尤其是病人的脸上也没有很悲伤的表情,他们很平静,仿佛世上再没有事能再让他们难过了。
中间一张床上则躺着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陈列。
我们的主人公陈列身为某点孤儿院大家庭中的一员,从小便知道努力的重要性,二十多年来一直没给自己找过麻烦,每天的生活都很简单,除了学习跟打工外,唯一的娱乐就是看看书了。
俗话说的好嘛,书是人类精神上的慰籍。
所以陈列这么多年来都是靠着“精神慰籍”挺过来的。
自从他从看的第一本书上学到了“书里有钱能买到,跟钱也买不到的东西”这个道理之后,陈列就在阅读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了。
后来愈演愈烈一直演变成但凡是有文字的东西陈列都想看看。这也导致陈列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基本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是很坚挺的,也可以说是“人间清醒”的年轻人了。
这也是陈列虽然是孤儿但却不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底气。
陈列从小到大一直觉得自己虽然没别人的出生条件好,但是凭借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好好的,正儿八经的活下去。
这是陈列的信念,所以他才能一边打工一边上学,上完了高中,参加了高考,上了一个不好不差的本科。光从学历上说他就已经比很多同龄人强了。
毕业后他找到了自己第一份工作,挣到自己的第一桶金。
他开始尝试在书上看到的以前没能力做到的事。吃西餐,考驾照,去旅游……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好,陈列的信念也在越来越坚定。
但是就在上个月,他的信念垮了,他觉得自己好累啊。
从他记事起他努力了近二十年,他今年刚二十五,大学毕业刚两年,正是人生中最好的时期,他却在某天的工作中,忽然晕倒。被同事送到医院,一检查,居然是胃癌,而且是晚期。
近二十的努力换来的不是美好的未来,而是一张病危通知书。疾病是打不败人的,但是信念垮了,人就站不起来了…
短短一个月,陈列就从一个经常锻炼的年轻小伙,变成了现在病床上骨瘦嶙峋的将死之人。
所有人知道后都只是叹息,但是生活还是照样运转,只有陈列再也回不去了。
夜色透过窗户,陈列看了看时间,下了床,扣紧病号服的扣子,向外面走了出去,后面一个大爷喊了一声
“小陈,快门禁了,你出去干啥啊”
“今天天气不错,去大厅透透气”陈列用那张只剩下枯黄面皮的脸挤出一点笑容,回了一声。
穿过走廊,旁边的护士走来走去,没一个人多看一眼陈列。
陈列就像毫无存在感般走出自己病区的大门,穿过人来人往的大厅,走出了医院大楼,大楼下的花园,穿病号服的人也不少,陈列低着头,倒也没惹人注意。
他就这样出了医院来到医院后门口的街道上,这里路很宽敞,到了晚上很多跑大车的喜欢走这条路。
陈列想了想,昨天已经把自己有价值的东西都送人了,剩下的存款也用来补完医药费了,现在也是时候,上路了。
他慢慢悠悠的朝了中间走去,然后蹲了下来,累了。
刺眼的车灯照了过来,陈列又慢慢直起身,这个过程很短,但是陈列却不知为何,好像想明白了自己的一生。
“下辈子,偶尔偷会儿懒也行”
货车呼啸而过,司机没有注意到这个刚刚挺拔起来的身影。
“砰”的一声,一个倔强的生命消逝了。
但是陈列最后看见的不是如死亡般鲜红的货车头,而是一束光,对,就是一束光!
“亲爱的宿主哦,新的一生请多关照……”
—————————————
“宝宝出生了,是个男孩!”
……
“小列,小列,我的小列真乖”
……
“有车!有车!快停…啊!”
……
男人的声音,女人的声音,各种各样的声音,嘈杂的,喧闹的,亲切的,陌生的,以及各种各样如碎片般的画面,在陈列的脑子里横冲直撞,让陈列头痛欲裂又浑浑噩噩的。
不知过了多久,陈列慢慢有了意识,他想睁开眼,眼皮却想灌了铅般沉重,模模糊糊中他只能听见一些断断续续的对话
“小列,小列,快醒醒。你到家了,你姥爷出来接你了”……
“没事,别叫他了,几十个小时的路呢,让他睡会吧”……
“可怜的孩子啊,小小年纪就没了父母啊”……
————————————————————————————————————
“一年了啊”
陈列看着稻田的尽头的夕阳感叹,他站起身来,竟然是一个十五岁左右的清秀少年模样。
陈列拍拍屁股,向家的方向走去。
阳光撒在这片大地上,可以清楚的看到成片成片的水田,微风一吹,嫩绿色的禾苗舞动成阵阵波浪,跟金色的水面交融在一起,这就是夏天的水乡。
少年叼着一根绿禾,胳膊交叠着枕在脖子后面,身子微微后仰,悠然的走着。这便是陈列十五岁的重生生活。
走到村子里,家家户户还都是灰墙土瓦,木头搭的棚子。
来到其中一座小院前,推开了有些破旧的木门,喊了一声
“姥爷,我回来了”
然后就往屋里进,姥爷在厨屋里回一声
“一会来东屋吃饭”
“嗷~( ̄▽ ̄~)~”
陈列回到自己房间,坐在床上心中默念,
“系统快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