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世子朱文奎,说实话,郭康其实更同情他。
削藩失败后,朱允炆不敢明着回法国,也不好意思去见妻儿,就声称自己还有要务在身,整日在欧洲四处流浪,试图说服大家扶保他做大事。
朱文奎这几年一直在大都,和各路人士来往。由于朱允炆整天神龙见首不见尾,经常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很多慕名而来的欧洲人,就都去找他。
这些人里,很多单纯是因为听说塞里斯的名声,想见见那里的大贵族。因为找不到吴王,就先求见世子,开一开眼界。连一些中东乃至爪哇元的商人,都来跟风。毕竟明朝的藩王,在明朝本土都没那么好见。
这给了朱文奎很大压力。
父亲看起来完全不靠谱,母亲又是个沉默内向的传统妇人,不擅长应付这些事情。结果,各种应酬,几乎都得由他出面。
而他的身份,到底是何种定位,他自己都说不清楚。
海外的人把他当成明朝的代表人物。因为当年蒙古人管朱元璋叫“朱哥官人”,众人便称他为“小朱官人”,在暂时还没有明确头衔、爵位的情况下,作为他的称呼。
虽然听这名字就知道,是对应着朱元璋的。但小朱官人认为,自己一家明明是逃出来的,是出奔的流亡者。那还到底能不能代表明朝?
齐泰、黄子澄等人安慰他,说《春秋上记录了很多公子王孙出奔的事情,不算什么大事,也不用太在意。但时代和环境都有所不同,他心里还是没有底气。
他认为,自家老小的价值,其实就是来自明朝。但借助明朝的名声,来维持自己的体面生活,实在有点狐假虎威的意思。
他不知道这个情况还能保住多久,也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才好。结果就是,小朱官人也只能靠自己寻思,去本能地试图维持自家的尊严。
因此,他对周围的一切都十分敏感,一边在公众场合努力摆起架子,按自己所知和脑补,装作“超级大贵族”的模样。另一边,则不断小心翼翼观察别人的反应,唯恐被人发现己方实力的虚弱,导致失去利用价值。
由于经验缺乏,演技也不太行,导致小朱官人的表现经常有些……生硬。远道而来的天方商人和没文化的欧洲贵族,可能还看不太出来。但在紫帐众人眼中,就明显给人一种小孩硬充大人的违和感。
李玄英甚至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朱大架子”。这个称呼迅速在贵人子弟中传开,刚才脱欢都差点说漏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