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朱橚时隔十五天后,再一次来到院内。
“见过周王殿下。”,翰林李谦等人看见朱橚后,恭敬地行礼。
“李谦啊,我有点事情要你帮忙。”,朱橚热情地将对方拉到一旁。
“周王殿下请说,下官定然竭力。”
“有你这句话就好,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朱橚满意地点点头,然后指了指身后兴安怀中抱着的沉甸甸奏折。
“李翰林下午有空闲了,帮我把这些奏折里面大臣的姓名、官职,还有其他信息列个单子出来。”
李谦闻言看了看奏折,“周王殿下,此事简单,一炷香时间就足够了。若是叫上几个同僚,一盏茶的功夫都够了。”
朱橚高兴地挥挥手,“兴安,把奏折都送到李翰林那里去。”,他又看看李谦,“以后可能还有一些类似的折子,你在那里留份底子,若是名字有二次做个标注就好。”
这等小事李谦自然不会拒绝,不过他有点好奇的问道,“周王殿下,您这里为何会有这么多奏折?”
寻常奏折在皇帝太子批复之后都会发还中书省,然后颁行六部。不过现在弹劾朱橚的折子,就有点特殊了。
群臣这是把奉天殿的事情,全都算在朱橚的头上的。朱标随即建议朱元璋,只是免了朱橚随意出宫之权,作为对群臣的回应。
所以中午的时候,朱橚恳求朱标给他半天的时间,让他有时间把这些弹劾折子的大臣们都给记录下来。之后再送还给东宫,朱标再写上一个已然申饬的批复。
“这个嘛,你看过就知道了。”,朱橚只是热情的拍拍李谦的肩膀,给他一个意味深长的暗示。
“是,周王殿下。”,李谦若有所思地带着兴安离开了。
直到他翻开第一份弹劾奏折,才恍然大悟。朱橚是打算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了。
走在翰林院内,朱橚看向了宋濂的政事房内,想了想后还是一如往常的走进去。
“宋师,哦,杨大人也在?”,政事房内的宋濂和杨宪正在商讨科举一事。
见到朱橚进来,杨宪倒是站起身来拱手一礼,“见过周王殿下,您在奉天殿百官前的仗义执言,令在下钦佩不已。”
朱橚只是微微一笑,“当时杨大人也在奉天殿,从中午一直阅卷到晚上水米未进,你不怪我?”
听到这话杨宪只是笑笑,“周王殿下,若是如此就能搭救宋大人和翰林,在下愿意阅卷三天三夜。可惜当时在下愚笨,并没有想到这个办法。”
第一次正式接触,杨宪给朱橚的感觉很好。人长得俊气,谈吐中带着几分诙谐,给人一种很好相处的感觉。
“杨大人不知道我现在有多惨,你猜这半月里弹劾我的朝臣有多少?”,朱橚双手比划出方才奏折摞起来的厚度。
“弹劾的奏折摞起来有我半个身子高了,估计以后还会有很多,和我一样高应该没什么问题。”
杨宪只是安慰道,“周王殿下莫要担心,那些大臣只是心中有些许的怨气。陛下和太子不会因为这些弹劾过于苛责殿下,最多是几句申饬的话。”
朱橚只是摆摆手,脸上尽是无奈之色,“反正现在我的随意出宫之权没了,大不了待在宫里看书。杨大人和宋师继续议事吧,我先走了。”
闻言的宋濂倒是起身说道,“周王殿下,不如留下来听听,都是些恩科北场的细节。若老夫有哪里不对,还望周王殿下指出来,查缺补漏。”
宋濂提出让朱橚参与,是一种示好。若是恩科北场一切顺利,宋濂就会顺带着请功,正好让皇帝太子有理由奖赏朱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