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罢,姜老太就带着姜榆出去遛弯,姜榆对于逛村子倒是很热衷,屁颠屁颠跟去了。
姜老太当然不是单纯地遛弯,她带着姜榆,有目的性地往村学边走。
说起这个村学,是村里一个老童生姜老夫子办的,一把年纪了,读书没读出头,家里又不多富裕,但好歹识字,为了方便照顾老娘,就在村里办了村学。
平时帮帮乡亲们写写信什么的,村里有这么一个文化人,倒也好办事,因此姜老夫子在村里很受尊重。
早些年倒是没多少学生,只零零散散四五个,四五岁到十几岁,啥年纪段的都有,周围的人家都不富裕,哪个有那闲钱让孩子来读书,一个人一年要五百文的束脩,让很多人家都望而却步。
姜老夫子那时也只能平时教书,还得种田,没办法,单考四五个学生根本养不活他们一家老小。
如今却是不同,因着姜家村出了一个秀才,这些年看着姜老太家的变化,大家对于读书识字的热情空前高涨。
家里盼着儿子出息的,自是咬咬牙,掏出这五百文钱,把孩子送到姜老夫子这儿开蒙,不说中个秀才公回来,只说识得几个字,以后也好到镇上找工。
因着姜老夫子是姜铎的开蒙老师,所以自从姜铎中了秀才之后,姜老夫子这边的学生人数激增,不仅仅姜家村有人家送学生过来读书,隔壁几个村也有人家送孩子过来。
姜老夫子这些年早不种地了,一个是他年纪大了,都已经六七十了,种不动了,再说儿女年纪也大了,很不用他一个老头子去忙活这些。
再说他现在一堆的学生,每年的束脩很够他们一家嚼用,不必再下地。
这会儿村学里的学生们,也已经吃完饭,继续在屋子里温书了,姜老夫子已是白发苍苍,却是精神抖擞地坐上上头盯着底下的小萝卜头:看看哪个小鬼头不认真。
姜老太也只带着姜榆静静走过,并不去打扰,只装作漫不经心地问:“三郎,你可知你爹是在这村学里读的书?”
——!
她还真不知道!那里头坐着的老先生不就是她的师祖吗?
姜老太也没想三郎回答,自顾自地说了起来:“你爹小时候,咱家穷得叮当响,你大伯和你爹都是懂事的好孩子,小小年纪就知道心疼我跟你爷爷,你爹那时才八九岁,我和你爷爷还有你大伯每天在地里忙活,他呢就每天给我们送饭,每回经过这村学啊,听见里头的读书声,他都羡慕得很,只站在窗外听!”
姜老太又道:“你爹可真是个聪明的,他在外头听姜夫子念,自己跟着背,竟也背得七七八八,他心里也知道咱家条件没能力供他读书,也不说要去读书,不敢告诉我跟你爷爷,只自己偷偷站在窗外学。”
原来二狗子是大龄入学儿童!不过这话怎么听得如此心酸,在她的世界里,去上学是件多么平常的事情鸭。
身为一个五星红旗下长大的孩子,义务教育外每天上不完的补习班让学习变成一件不快乐的事情,没想到二狗子是想上却上不成,励志人物。
姜榆都被姜老太说得紧张起来:“那后头爹怎么上的学?”
姜老太看三郎被勾起好奇心,笑道:“后来还是姜夫子发现了你爹在窗外偷偷学,让你爹背书,你爹一口气背了下来,姜夫子来咱家跟我们说一定要让你爹去上学,束脩可以慢慢还不用一次还清,我跟你爷爷还犹豫着呢,你大伯就说让你爹去读书,他努力干活供弟弟读书,本来你大伯都到了要说亲的年纪了,愣是要供你爹上学哩!”
说到这里,姜老太脸上无不自豪,别人家的兄弟和不和睦她不知道,但是她的两个乖儿子一直都很和睦。
当初要不是大狗子坚持,她和老头子都不一定坚持让二狗子去读书,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二狗子是她最小的孩子,她当然心疼,可是大狗子那时都十三四了,再供二狗子读书,大狗子哪里娶得上婆娘。
后头大狗子果然是熬到二十一才娶上媳妇,索性二狗子也是个知恩图报的。
成了秀才以后不忘扶持自己的大哥,现在大狗子二狗子的生活都过得不错,她这个老婆子,拖两个儿子的运道,临老了享上福了。
现在村里的老太太谁不羡慕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