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一个圆球(1 / 2)港黑少主佛系日常首页

对萩原来说,一个组织的名字与登记人留下的电话号码还是很好记忆的。

匆匆一扫,他就记下了那串数字。

把登记本还给前台接待人,手指向同一页自己名字的地方:松谷达光

接过本子的前台接待人很快确认了身份,把备用钥匙交给了萩原。

确认了组织,联络方式......

先查一查「武装侦探社」吧。

先从最简单的,网上情报开始:

【武装侦探社位于横滨】

......

没了。

萩原:......

编写词条的人出来挨打!

萩原轻轻叹了口气。

不过,至少确定武装侦探社是确实存在的机构。至于是景光潜入的组织的伪装还是什么,要之后再判断了。

但是,两者之间多少会有些联系。

萩原穿着羽绒服,离开了前台。

现在是下午时分,过了上午的入住高峰,人并不是很多。

正想着,他注意到一个特立独行的男人。

倒不是行动奇怪,而是对方的穿着......

滑雪场嘛,有点冷,他是可以理解。

但看着对方裹成一个球的模样,萩原还是忍不住多看了几眼。

萩原并不是怕冷的体制,平常的冬天,套一件内衫外加一件羽绒服就差不多了。

且旅馆的大厅比起室外,明显高了好几度。

男人黑长微卷的头发从围巾里透出了几缕,厚厚的棉耳罩几乎遮住了大半张侧脸,绒毛帽也盖住了额头,整张脸只露出了一双棕黄色的眸子。

至于服装......刚才已经说过了。

球。

详情参考穿着【奶奶觉得你冷】的冬季服的小孙子。

O

经过此人时,萩原甚至感受到他还在不停打颤的牙床。

萩原:......

这么怕冷就别来这里啊啊!!!

江户川乱步推测出了跟踪人会来前台查询他们的信息,而这个跟踪人是与和晖待在一起的,和晖要是在场对方就不好发挥了,于是名侦探毫不客气的把和晖赶走了。

而按照计划,乱步大人本来坐在待客区,看着跟踪者......

咦?这份报纸上的连环画还没有看过呢!

于是乎,直到被拍肩,名侦探还没意识到自己错过了跟踪者。

醒悟过来的乱步思考了两秒。

嘛,也没什么影响,就算了吧!

放下报纸的名侦探转头,看向拍了他肩膀的一个小胡子大叔。

嗯......?好像有点眼熟......

小胡子大叔戴着眼镜,眼睛瞳孔是蓝色,这副样子......是在哪里见过?

“好久不见,江户川乱步君,我是工藤优作,令堂的......好友。”

啊!

头戴贝雷帽的名侦探脑袋上的电灯泡一亮。

这是小时候拜访过他们家的......

他说他叫......工藤优作。

“《暗夜男爵》的作者?”比起父亲的拜访者,这本推理小说作者更令乱步有印象。

“这可真是荣幸,乱步君居然看我的小说。”工藤优作镜片后的眼角微微上挑。

坐在沙发上的乱步并没有起身的意思,他放下了手上的报纸。

“打发时间还可以吧。”

风靡全球的小说在乱步这里只得了个「打发时间」的评价,工藤优作却不恼不怒,依旧彬彬有礼。

年少时,工藤优作的第一偶像,就是江户川繁男。他是被誉为「千里眼」的一位知名刑警,也是乱步的父亲。

二十多年前,繁男隐退警界,搬家到乡下,碰到解决不了的案子时,工藤优作偶尔会前往拜访。

工藤优作对繁男的崇拜超乎想象,只是口述案件,繁男便能从字里行间推测出凶手。

自己推理能力的成长离不开这位良师益友的帮助。

繁男对优作而言,是老师、是前辈、是好友。至于对手......说句丧气的话,他可比不上繁男一根手指。

不仅是繁男一人,繁男的妻子也是一位推理好手,甚至是年幼的儿子。

某次繁男与妻子恰好出门不在,抱着案件疑点前来拜访的工藤优作与5岁的江户川乱步大眼瞪小眼。

最后抱着说笑的心态阐述了一下案件......

瞬间被解开了。

偏偏乱步没有当真,他还以为这个陌生的哥哥是和自己在玩推理游戏。

还是高中生的工藤优作捂住心脏:对不起,和江户川一家比起来,我太菜了。

后来他与有希子结婚,生活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了事业家庭中。再然后,就是繁男与其妻子的死讯。

思来想去,工藤优作也只能叹息一声:世事无常。

近几年,他听说繁男的儿子乱步在横滨的一家侦探社工作。

侦探,确实是很适合那个孩子的职业呢。

前几日回归日本的工藤优作还想着要不要抽空去拜访一下,今日就在这里遇到了主人公。

“我听剧组的人说有一个‘少年’只是听他们的口述就破了四年前的案子,我就猜想会不会是你。”

工藤优作从乱步的侧面走进,在沙发的另一侧坐了下来。

乱步的眼睛依旧没有睁开,“哎,原来男爵你的儿子也在这里啊。”

男爵......这是乱步君给他起的绰号吗?

不过有希子在美国都被称为“暗夜男爵夫人”,他是“男爵”也没什么不妥。

至于乱步君说的自家儿子也在这里......

不要怀疑江户川家的推理能力。

“要不是确定你儿子不是大阪人,我都要以为那个黑皮君是你儿子了。”

也许因为此人是父亲的旧识,名侦探大人比平时好说话了不少。

黑皮君?

“和你儿子同年,推理......就那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