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二十二章 魏王的独特想法(1 / 2)战国之风采依旧首页

魏王的做法也是很能够理解的,尤其是这样的时候,魏王的手下,都是聪明个人,所以这次这么多聪明人,在这里出现这种情况,结果自然而然也是让人难以预料到的。这次的结果也是无法预料到结果。

这次也并不是惧怕他秦国,而是三晋之中自己的实力确实比不过秦国,还有一点那就是自己这个位置处于战略必争之地呢?

历史上魏国迁都大梁,也并不是惧怕究其根本还是有一点重要原因呢?由于各种史籍上对迁都时间的记载不一,历史上对迁都的原因存有争议。人们通常认为魏惠王迁都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为躲避强秦的骚扰二是为争霸中原。

史记记载的迁都时间为魏惠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339年。迁都的原因是当时秦、赵、齐联合进攻魏国,商鞅施诡计俘获魏将公子印,大败魏军并且攻占了魏国的旧都安邑,魏惠王被迫迁都。因为这种法为史记所首倡,所以对后世影响很大,后来在资治通鉴中也得以延袭。

然而,根据史记记载,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3年魏国派重兵围赵都邯郸,第二年齐国派田忌、孙膑率军救赵。田忌打算直接进入赵国攻击魏军,孙膑则建议利用大梁城内空虚之机,“引兵疾走大梁”,迫使魏军撤军自救,以解邯郸之围。田忌采纳了孙膑建议,魏军果然回师自救。

关于“围魏救赵”的时间,战国策等史籍与史记记载大体一致。这明至少在魏惠王十七年之前,魏国就已迁都大梁,所以齐国才把大梁作为主要进攻目标。

既然史记纪年明显有误,成书年代更为久远的竹书纪年便成了更有服力的史料。这本书被考证为魏惠王之子魏襄王时的史官所作,可以是魏国的官方档案材料。

然而,由于竹书纪年书简残缺错乱,后人在对它考正时也有分歧。同样依据这本书,水经注、汉书注等都引作魏惠王六年,即公元前364年而史记集解、孟子正义等却引为魏惠王九年,即公元前361年。

虽然两种法时间相差3年,但这对于考察魏惠王迁都的背景和原因,应该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不管迁都时间是在六年还是九年,都是在魏惠王即位后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