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若水虽只是负责司法工作,但终究提点刑狱是北宋的一级官僚机构,正儿经的三品官衔,权力大的吓人,有他给赵遹做帮手,显然是没有办不成的事儿。
他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抽调各地的巡检,联络成都府,利州,夔州各路的援军部队,终于和贾宗谅所部人马一道,凑成了一支几万人的大部队。
而卜漏经历了第一次的失利之后,决定再度攻打乐共城和武宁等地,信心满满的贾宗谅觉得时机已经到来,于是便在没有任何准备和调度的情况下与卜漏的人马交了手。
结果贾宗谅所率领的官军大败,不仅裨将陈世基被杀,就连他自己也是狼狈不堪,仓皇逃回。
卜漏的气势变得更加嚣张和猖獗起来,经过了此一战,他的人马开始更加疯狂的劫掠周边的州县,俨然是没有把贾宗谅放在眼里。
这样一搞,蜀地的局势可就变得更加严峻起来,那些没有被骚扰过的地方也因为此次失利变得战战兢兢,到处都是人心惶惶。
蜀地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到处都是深山密林不说,卜漏的这帮人还都擅长用毒。
尤其是在箭矢上涂抹毒药之后,威力更加惊人,不管你是瘦弱单薄,还是身强体壮,一旦被射中出血,必然离死不远。
要说这剿匪工作的难度还不仅仅限于此处,更重要的是,卜漏这些人依靠地理上的优势,可以做到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来的时候如蜜蜂蚂蚁一般密集,散去隐蔽的时候又和猢狲一样,消失的无影无踪,当真是不好收拾。
贾宗谅面对这么严峻的挑战,显得有点手足无措,实在是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只能召集大家来商议一下对策。
结果商量来商量去,只讨论出一个结果。
那就是招安。
打不过就招抚,这很符合北宋对待起义军的特点,但既然打算要招抚,还得问问赵遹的意见,看看是不是也同意这个办法。毕竟事情商量着来办,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巧的是,当时宋徽宗也给赵遹下了一封手札,信中的内容大致和贾宗谅的想法无二。
一来是催促赵遹监督贾宗谅出兵,二来则是退而求其次的做了考虑,假如果卜漏的人马真的有心要投降,那千万不要赶尽杀绝,一定要做好招降的各项工作。
那么既然皇帝都开了口要招安了,赵遹就不能一门心思想着往绝路上逼这些人了,只能是按照皇帝的意思去办这件事。
当然,招安只是不得已才使用的手段,宋徽宗可没有说不出兵,当卜漏知道是赵遹亲自带兵前来的时候,想要通过威逼利诱的手段策反赵遹手下的人。
现在是非常时期,搞点特殊的
手段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只不过卜漏有点太小看了赵遹这个人。
当时乐共城的兵马监押潘虎在招抚前来纳降的酋长,结果潘虎这个人不讲信用,在设下酒宴款待的同时也埋伏下了杀手,准备要将这些投降的部落酋长一网打尽。
酒喝到一半的时候,潘虎便下令动手,将这些还没有缓过神的部落酋长全都绑了起来,还不等他们分辨,潘虎便下令杀了他们。
既然都投降了,又何必再杀掉呢,这岂不是显得有点多余?
要知道,这个叫潘虎的人,可是一个精明到家的家伙,他之所以杀这些人的目的完全就是为了向赵遹邀功。
甚至于连招降这批酋长,他都用的是不正当的手段。
他将这些酋长的脑袋一个个用木盒装起来,送到赵遹那里去请功。
只可惜潘虎打错了算盘,他以为他的这种做法不仅赢不了上级的肯定和信任,还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天下的乌鸦口碑虽然都不好,但终归还是有喜鹊这样的亲戚给撑着面子,不至于辱没了鸦科动物的名声,所以说凡事都是有例外的。
赵遹就是这样的例外。他虽然不是喜鹊那样的益鸟,但也不是乌鸦那样的恶鸟,错与对,是与非,他还是能够分的清楚的。
当看到这些头颅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发兵前往乐共城。
为了不把事情搞得太大,他只是带了一小部分兵力前往。
潘虎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深知自己是打错了算盘,开始变得懦弱和害怕起来。
赵遹到了乐共城之后,把潘虎抓了起来。潘虎也知道自己大难临头,只能是如实交代。
在供词全都写完之后,赵遹还不忘把潘虎拎出来当个反面典型教材,派人押着他到各个部落中去谢罪,同时又将他杀降的事情上报给了朝廷,让朝野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